二月初二不只會「龍抬頭」,還有土地公過生日
|
|||||||||||||||||||||
二月二不只會「龍抬頭」,還有土地公過生日 二月二日土地公誕辰 中和節至清中葉以後,已逐漸為人們所淡忘,所以晚清讓廉在《春明歲時瑣記》里要說:「中和節,今廢而不舉。 」甚而把中和節誤植到二月初二;或許 二月初二是土地公誕辰,人們祭土地公也是為了祈求豐收,所以前後只差一天的兩個節日逐漸被人混為一談了! 送財土地公 土 地公也稱福德爺、伯父、福德正神,他就是古代的社神。「有土斯有財」,由於民生日用衣食所需,皆取自土地,所以尊稱土地為「土地公」而按時祭祀。 在《台灣 省通志》上說:「土地公之信仰,即土地之神,源於古代之社神。台民祀土地神,極為普遍,無論里社、陌路阡頭,皆有小廟,俗稱『土地公廟』。
土地公為縣以下 鄉里之神,蚩蚩者氓,奉之為護土神,以其造福鄉里,施德萬民,尊稱『福德正神』。」各地祭土地公的習俗不同,有單祀土地公者,亦有將土地公、 土地婆合祀, 簡稱為「土公土母」。其廟宇格式亦不一;俗雲「土地老爺本姓張,有錢住大屋,沒錢頂破缸」,豪華的土地公廟可以和關帝廟、媽祖廟看齊;簡陋的, 甚至可以用 石片四塊,一片作頂、三片作牆,或用一隻破缸覆在地上,也稱為土地廟。無論堂皇簡陋,在人民的心目中,他總會盡其護土之責。 正由於土地公關係著民生衣食,所以他也是一年之中被祭祀得最多的神祉。
每月的初 二及十六均有祭祀,稱為「做牙」。「牙」是「迓」的訛寫,「迓」是迎接的意 思, 人們希望借著祭祀土地公而迎迓福祉。二月初二的迓禮稱為「頭迓」,十二月十六日之迓禮,稱為「尾迓」。 不但農民祭祀土地公祈求豐收,商人也視土地公為 財神而具饌祭祀如儀呢! 二月初二的頭迓,人們以紙錢(俗稱「土地公金」)繫於竹枝上,插立田間,以奉獻土地神,這是上古春祈的遺意,祈求土地公帶給人們一年的豐收。 這在性質上與二月初一中和節祭太陽神極為相近。
近 人吳瀛濤在《台灣民俗》中云:「(二月)初二日,亦稱『頭牙』,而與農曆十二月十六日之『尾牙』對稱。 一般家戶備牲醴,燒土地公金,燃放爆竹,為土地神慶 壽,並同時拜地基主。拜畢,家人團食,謂『食頭牙』。商戶做頭牙尤盛,店主盛宴店員。 頭牙特製食料潤餅;系以潤餅皮,內卷包豆菜、紅蘿蔔、筍絲、蒜頭、虎 苔等各色雜菜,或豆千絲、肉絲、花生粉末、蛋燥(煎蛋片)等多項食品, 即系春餅(春卷)不炸油者,均極可口,為一營養特殊食品。
」說明了中國人重視二月初 二土地公誕辰的情形。 龍抬頭的各種習俗 「龍 抬頭」一詞最早見於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日日『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 」龍抬頭是 對中和節的另一種稱呼和解釋,因為中國人相信「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有焉。」而天地交泰、雲興雨作也是萬物育焉的必要條件。 一首雲南民歌說「龍不抬頭不 下雨」,龍抬頭正是下雨的徵兆,從下雨聯想到天地交泰、致中和是合乎邏輯的。
這也說明了人們把二月二日稱為「龍抬頭」,已經不知不覺地把古代二月朔日的中和節往後挪一天了。 龍抬頭這天,民間和宮廷里有哪些習俗活動呢?下面是部分古書里的記載: 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沈榜《宛署雜記》) 二月初二日,各宮門撤出所安彩妝,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日「薰蟲」。(明人劉若愚《酌中志》) 二月二日曰「龍抬頭」,因薦韭之餘,家各為葷素餅餡,以油烹而食之,曰「薰蟲兒」,謂引龍以出,且使百蟲伏藏也。(清康熙《宛平縣誌》) (二月)二日為土地真君生辰,城內外土地神廟,香火不絕,遊人亦眾,又有放花盒燈香供獻以酬神者,俗謂此日為「龍抬頭」。此日飯食皆以龍名,如餅謂之「龍鱗」,飯謂之「龍子」,面條為「龍鬚」,扁食(水餃)為「龍牙」之類。(清讓廉《春明歲時瑣記》) 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其崇高的地位,龍為「四靈」之首和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 所以古代每到旱災時,人們便用秫秸麥稈扎一條長不及丈 的草龍,再用神輿載龍王牌位,由四人抬之,行於草龍之前, 神輿前還有諸色雜伎歌舞,如高蹺、秧歌之屬,和鑼鼓旗幡作為前導,隊伍所經之處,家家供祭品、燃 香燭敬拜,及至草龍經過時, 紛紛提桶以水向草龍及舞龍者潑去,人們相信這樣龍王便會感恩而沛然下雨了。 ——摘自《歲時佳節記趣》,殷登國著,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7985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