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國家庭教育ABC:你承認自己錯了嗎? 觀看數:5062 人
A
「媽媽,我想要一塊巧克力糖!」
這一天,在德國的一家超市裡我聽到了這句在國內經常聽到的撒嬌聲。
「這裡是公共場合,不要大聲說話,會影響到別人的。
這星期我們計劃要買的東西已經全在這裡了。
」說著,這位德國媽媽指了指她的購物筐,「如果你有能力為自己買一塊巧克力糖的話,你可以去買,如果沒有那你就只能放棄了。
」
我靜靜地聽著,感覺很難想象這是在跟一個可能只有三四歲的小孩在說話。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B
在中國,小孩兒上高爬低是大人們最為擔心的事,生怕萬一不小心摔著孩子。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慕尼黑的奧林匹克公園依山而建,有很多陡坡和山路。
在公園的足球場外就有這樣一段很陡的坡路,而只有爬上這段坡才能看到足球場內部。
經過這裡時,我看到了一個小男孩站在坡下,踮起腳尖探著身子想要看看裡面,而面對眼前的這個陡坡,孩子的眼裡卻又有一絲膽怯。
這時,孩子的父親走上來拉住他的手說:「來,抓住我的手往上爬,沒事的,我的男子漢,大膽點!」孩子略帶遲疑地慢慢向上爬,快到頂上的時候,定是因為看到了壯觀的足球場地,孩子高興地回頭向媽媽揮手。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那一天,只是在經過這一家三口時碰巧看到了這一幕,然而,我卻久久不能忘懷。
對於這個可能只有四五歲的孩子而言,這可能是最初的,也是最原始的針對膽量和獨立能力的訓練。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C
外國的小女孩兒也像中國小女孩一樣喜歡玩兒布娃娃。
布娃娃對於中國父母而言,無非是在孩子哭鬧時用來安撫他們的工具,而在德國,我卻看到了我從小就熟悉的布娃娃竟然有另外一種「玩法」。
我的德國鄰居有一對很可愛的雙胞胎女兒,他們總是喜歡到我們家來串門子,每次來還都是一人推著一個小嬰兒車,車裡睡著一個芭比娃娃。
我心想,兩個才剛滿三歲的小毛孩兒,自己不坐嬰兒車就已是不錯,誰想竟然還一人推了一個假娃娃,真不知我的這個鄰居是怎麼想的。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有一次說起了這事兒,孩子們的媽媽笑著對我說:「這個芭比可不是光用來給她們玩兒的,而是讓她們從小就要有關心和照顧他人的習慣。
在照顧芭比的同時,他們自己也會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按時起床睡覺,按時吃飯,照顧芭比的這件事會使她們更有責任心,也更加自律。
」看著兩個話都還說得不是很清楚的小不點兒一邊給小娃娃蓋被子,一邊給她們講著剛從幼兒園裡學來的童謠,我和她們的媽媽相視而笑。
同樣的一個玩具,德國的家長卻在玩中注入了他們獨特的家庭教育因素。
讓孩子用成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從被照顧的對象成為去照顧他人的人,這樣的角色轉變,不但使得他們對家長對他們的要求有了更多的認同感,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
中國的孩子總是長不大的,或者更客觀地來說,是中國的家長們不想讓他們長大,或者是不認為孩子可以長大。
生活在家長溫暖的羽翼下,漸漸習慣了這種安全感和這份舒適的孩子們,於是漸漸喪失了自由飛翔的能力。
而在德國,大多家長都選擇用理性的、成人式的談話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早早地就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並讓他們學會獨立自主地做事情,處理問題。
兩種教育方式,我們並不能武斷地說出優劣,在中國式的教育下,我們的孩子大都對家庭和家人有著更為深厚的情感。
然而,雛鳥終究是要離巢的,在放飛他們之前,是不是應該更早地讓他們走出我們的羽翼,去試著經歷風雨的歷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