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2歲傳奇奶奶!丈夫離去鬱鬱寡歡「60歲學寫字」75歲創作 6年出5本暢銷書「人生從老年開始」 觀看數:224 人
只要有心,幾歲都不嫌晚!
「俺家門前一棵桃,青枝綠葉梢兒搖。
開的桃花一樣大,結的桃兒有大小。
大桃摘了集上賣,小桃樹上風來搖……」
這首清新淳樸的民謠,是82歲老奶奶新書《拍手為歌》裡的片段。
今天的主角叫姜淑梅,一位82歲的老奶奶。
在我們眼裡,這個年紀應該在家養老,眯著眼睛安逸地曬個太陽;
或者纏綿病榻,今天過著明天未知的日子。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不怕起步晚,就怕壽命短,千萬別偷懶。
」是姜淑梅的座右銘。
在寫作之前,她「大字不識」一個,在眾兒女眼裡是一個「無用」的人,只能做做飯,帶帶孩子。
59歲那年,她的丈夫在秦皇島因交通意外離去,從此她變得鬱鬱寡歡。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可一旦閒下來,她就像掉進了無底洞,找不到出口。
做教師的大女兒張愛玲擔心她一蹶不振,就開導她:「娘,你別一天天光尋思我爸那點事了,想也沒啥用,你學認字吧。
」
認字?這不是在跟她開玩笑吧?她一個60歲的老太太,還要像小學生一樣念書?
雖然她從小就仰慕文化人,也喜歡聽女兒念書裡的故事,但讓她學寫字,比登天還難。
女兒鼓勵她:「娘,從前你不止一次說過,特別渴望成為讀書人。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女兒的話在她腦海裡揮之不去。
之後好幾天,她一直在思考以後該何去何從。
6個兒女都成家立業,爭著給她錢花,可她不願意,不是自己掙的錢,她花著「不得勁」。
她不能這樣坐吃山空,她也要為兒女做點什麼。
她每天的任務是帶孫子,給女兒做飯。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女兒喜出望外,這正是她期待的結果,她那個好強的母親又復活了!
張愛玲說:「我小時候經常聽見你哼歌,你不是挺愛唱歌的嗎?」她鼓勵母親從認歌詞開始。
張愛玲把用過的新華字典找出來,教她如何使用。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自從學習認漢字,張愛玲就發現老母親格外用心,整個人都有了精氣神。
大街上的廣告牌,病曆本,菜單,走到哪學到哪,只要有不認識的字她就問。
有時候出門在外,沒帶字典,姜淑梅就把不懂的字記下來,回來問女兒。
剛學會幾個漢字,她就開始照著寫。
寫第一個漢字的時候,她覺得可難了,寫寫就用橡皮蹭幾下,蹭得那個紙黑得像被碳水浸泡過,連手上,身上,弄得都是鉛筆灰。
她寫字不懂筆順,寫「淑」字,寫完三點水,先寫一個大豎。
隔了好久她才知道,寫完豎還要勾一下。
寫「姜淑梅」,拿來一看是「姜淑海」。
一個「樹」字能寫成三個字,寫得坑坑疤疤,手還哆嗦,她打了退堂鼓。
張愛玲就哄她,說小學生剛學寫字時都這樣,「你不學完想做啥?學一個字就是一個字吧!」寫到第五天,小學生問老師,「你看看我寫的字是不是好了?」老師誇她越來越好。
一鼓勵就來勁。
姜淑梅一天比一天寫得多,「有趣了,一天我就睡四個小時覺,沒得睡了。
」
就是靠這股韌勁,姜淑梅越寫越順,越順越寫。
寫作繪畫用紙,張愛玲用過的A4單面列印紙,藥盒的紙殼背面,作文本紙,還有鮮花包裝紙、生日蛋糕盒……家裡凡是能寫字的紙片,都被她密密碼碼地寫上了字。
姜淑梅和女兒的婆婆住在一起,兩位老人性格都開朗和善。
每次張愛玲一叫「娘」,兩位老人都搶著答應。
從此以後,張愛玲喊她們「娘」。
婆婆是東北人,兩個老太太有時一塊兒喝幾杯。
張愛玲說:「你們這兩個老人呀!,好像還有一肚子花沒開呢。
」她覺得兩個老人沒接受過教育,沒有正兒八經的職業,沒有展示的機會,把她們給耽誤了。
「老妹兒,你有多少花沒開呢?」姜淑梅問親家。
「落了。
你呢?」
「我還有一大朵花沒開呢。
」
這些花怎麼辦,姜淑梅想來想去,唯一能為女兒做的,就是給她提供寫作素材,因為自己有一肚子故事。
那時張愛玲已經是作協會員,平時很忙,根本沒空寫,讓她自己寫。
她說:「娘,過去經歷的各種事情,箇中滋味只有自己有體會。
別人寫不出你那種感受。
」
姜淑梅一聽,有道理。
再說自己現在又識字,寫就寫,寫不好大不了自己看著玩吧。
但從哪開始寫呢?女兒說,平時怎麼跟別人講故事,就怎麼寫。
聽著容易做時難,有時,一天還寫不了一句話,只寫幾個字。
就這樣,每天攢一點,像砌磚牆一樣慢慢往上壘。
除了一天睡四個小時,她剩餘的時間都在寫作。
寫戰爭時代的生活,闖關東時的「購票證」,她和沒見過面的丈夫去領「結婚證」,她丈夫如何離開世界,她的父母雙親……
寫父母的時候,姜淑梅像著了迷,越回憶細節越深刻。
那種感覺就像,剛開始只是想找一顆珠子,最後抓出來,卻是一串項鏈一樣。
她跟女兒講:「我想起你外婆、外公活著的時候了,每次回憶,他們好像就站在我對面和我說話」。
女兒說,「他們在你的文字裡重新活了一次。
」
有一次,姜淑梅寫了一個故事,起名叫闖關東,結果被張老師連續批評,返工了三遍。
那幾天,女兒每天六點多起床,都能發現在那點著檯燈,返工作品的老母親。
漸漸地,姜淑梅想起的越來越多,細節也刻畫得越來越好。
在單獨成了一篇故事的《大宿舍》裡,姜淑梅用寥寥幾筆就將大家擠在一起睡的場面描寫得活靈活現,連張愛玲這個專業作者都讚口不絕。
在所有故事裡,寫作最艱難的就是《挨餓那兩年》這一篇。
她用第一人稱描述了自己和兒子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糧食短缺,被婆婆不公平對待的事。
那段時間的痛苦經歷,連回憶都需要勇氣。
有人勸她別寫了,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
姜淑梅:「不行,不行,我得寫下來,我自己的難事我得寫下來,叫我的孩子知道我是怎活過來的。
」
經過半個月的痛苦堅持,姜淑梅終於寫完了《挨餓那兩年》。
女兒看了之後說:「媽,我只知道你過去很苦,沒想到這苦比我想象得還痛苦百倍。
」張愛玲把這篇故事放到部落格上,很意外,有很多網友關注並留言。
最先關注的是《讀庫》特約審校馬國興。
他知道挨餓年代的歷史,但他從姜淑梅的故事裡看到了更生動的細節——在山東因為挨餓,四年生理期沒來。
在東北吃飽了,三個月就正常了,生了二兒子——集市上大公雞和榆樹皮價錢一樣,沒人會買公雞,因為買後去毛去骨,損失大,榆樹皮可以多吃幾天。
在馬國興看來,歷史需要個體的感受,而姜淑梅的記憶是帶著體溫,甚至辛酸的。
他把姜淑梅推薦給了《讀庫》。
2013年《讀庫》發表了她的文章,付了3000塊稿費。
老太太高興得幾乎一宿沒睡覺,「我寫的東西還能發表?」
姜淑梅寫後輩們不知道的事,寫自己深埋心底的事。
她原本只想把這些文章訂成本子,給子孫們看,讓他們知道老一輩的苦。
沒想到居然發表了!
「還能出書。
」女兒鼓勵她。
出書,她想都不敢想。
姜淑梅覺得,自己能活到今天,能一訴衷腸,有人聽,就已經很滿足了。
做人要知足,至於出不出書,就隨緣吧。
有一天,母女兩人在沙發上聊完天,張愛玲回房間打開部落格,看到一條留言:您好,我是出版社圖書編輯陳亮,想給您母親出書。
張愛玲喜出望外,慌忙把這個喜訊告訴母親。
此時姜淑梅像個孩子一樣跳起舞來。
歡快之餘,她拿女兒批改多次的書稿,兩人再重新校對。
張愛玲負責電腦輸入,姜淑梅核對細節。
就這樣,76歲這年,她出版了人生第一本書《亂時候,窮時候》,發行了六萬冊,加印了八九次,印了近8萬本。
一時間成了家喻戶曉的「網紅奶奶」。
成名後的姜淑梅並沒有閒著,她接著收集民謠,採訪年代久遠有價值的民間故事,出版第二本書,第三本書……堅持到今天,82歲的她,已經出版了5本暢銷書!
姜淑梅曾笑著自我調侃:「沒想到,老了老了,像辣椒一樣紅了。
」她說,她最感謝的就是這個時代。
以前想都沒想過老來還可以讀書,寫作,甚至出版。
還能站在舞台上,給觀眾講過去的故事。
如果不是生在了好時代,有了網路,她不可能實現她的夢想,更不會活得有滋有味。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https://www.toutiao.com/a67914501903530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