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與鉻你聽過嗎?!微量元素是甚麼!?可能許多人聽到都霧煞煞,一定會想問哪是幹嘛的?和我們人體有何關聯?其實,微量元素對於人體而言,不但很重要,而且極易流失,不易存在體內。TVBS《健康2.0》節目,在5月1日勞動節播出神奇的微量元素。在節目中,邀請到萬芳醫院執行長謝瀛華、澄清醫院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劉博仁、營養師謝宜芳、生機飲食專家王明勇,與主持人陳月卿一起了解對抗癌症、抑制血糖的兩大剋星「硒和鉻」。
缺「硒」族小心身體抗氧化酵素含量會偏低
心血管疾病、癌症及甲狀腺問題跟著找上門
萬芳醫院執行長謝瀛華表示,人體缺乏關鍵的微量元素「硒」,關節容易變形彎曲,免疫功能也會失調。「依據研究發現,人體一旦缺乏這項重要的微量元素,在生病時,就會增加病毒的致病力,並衍生出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甚至還會有致癌和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風險,這種在醫學上典型的缺「硒」病症,被稱為「克山症」,大家千萬別輕忽這種微量元素的攝取。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圖片來源:網路
資料來源:謝宜芳營養師
根據萬芳醫院賴基銘醫師對「硒」在抗癌上的關鍵研究指出,他發現天然魚油與硒酵母可促進乳癌幹細胞株的凋亡,而且已在細胞實驗上有顯著效果,有朝一日也可運用在臨床上。更有研究發現,某些罹患癌症的人,血液中的「硒」的濃度較一般人為低;相反的,補充「硒」則可以降低癌症的發生率。
資料來源:台灣營養醫學推廣協會
渾身不對勁,你是缺「硒」族?!
含硒量超高,「巴西豆:叫我第一名」
您該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缺「硒」?澄清醫院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劉博仁與營養師謝宜芳共同提出幾個徵狀,包括:
- 疲勞、心力交瘁
- 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脖子腫,懷疑是甲狀腺腫)
- 皮膚癢不停?
- 氣喘
- 精蟲活動力不足?不孕? 易流產?
- 心肌病變、關節炎、關節腫痛、行動困難(克山症)
劉博仁醫師補充表示,雖然有上述症狀的人,不完全就是缺「硒」,但觀眾朋友仍應有所警覺,以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的效果。
資料來源:劉博仁醫師、謝宜芳營養師
營養師謝宜芳表示,大家該如何補充「硒」,其實可以從天然食物中獲取,其中,有「魔豆」之稱的巴西豆,就有著豐富的含「硒」量,每天只要攝取1顆,就可以滿足每日所需。其他諸如,鱈魚、鮪魚、墨魚、蛤蠣、淡菜與海螺等海鮮,雖然也是「硒」的攝取來源,但劉博仁提醒大家,要從海鮮中攝取「硒」,基本上,生物利用率(亦即體循環或吸收)會比較差,因此,建議大家可多從混合堅果、全麥面粉、雞蛋、糙米等食物中去攝取,效果相當不錯。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資料來源:謝宜芳營養師
吃硒別過量,小心腹瀉、掉髮、關節痛…
大人小孩不一樣,營養師教你每天補充適量硒
「硒」的攝取固然重要,但也不宜攝取過多,因為食用過多的後遺症,除了尿失禁,還會出現疲勞、腹瀉、掉髮、關節痛、指甲變色或脆化、噁心嘔吐等症狀。劉博仁就表示,單方高劑量的「硒」,尤其是「無機硒」一天不能超過200微克,不然會對身體產生負擔,不過,「有機硒」(酵母硒)因可增加身體吸收率,所以比「無機硒」安全。
到底「硒」的攝取量要多少才算足夠,營養師謝宜芳表示,根據衛福部所訂的每日營養素的建議攝取量,成人每天所需的「硒」大約50-55微克(一微克等於百萬分之一公克)、16歲以上,約55微克、13-15歲,約50微克;至於孕婦與哺乳婦女則需要60-70微克。一般成人的上限是400微克。
資料來源:謝宜芳營養師
鉻是甜食剋星?缺「鉻」族群有哪些!?
花椰菜NO.1 你的天然「鉻」來源
在幾種微量元素中,還有一種是甜食的剋星「鉻」。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現代人吃進大量精緻澱粉或糖,這時就特別需要「鉻」這種微量元素,與胰島素密切配合,才能幫助身體控制血糖。我們知道,肌肉表面有一層接受胰島素命令的構造,又稱胰島素接受器,它需要「鉻」才能正常運作。營養師謝宜芳表示,大量攝取糖份的人、還有劇烈運動、懷孕和哺乳者,會增加「鉻」的流失,尤其是老年人流失「鉻」的速度更快。
「鉻」的存在與脂肪代謝有著極大的關係,對減重與否也有著直接的影響,當胰島素無法將血糖送進肝臟及肌肉細胞裡時,血糖就會以脂肪的方式儲存;同時,「鉻」對葡萄糖的代謝也很重要,胰島素雖是血糖代謝的核心物質,但若沒有「鉻」,胰島素就不能發充分揮作用,會導致體重直線飆高。
若要維持體態輕盈,補充「鉻」,絕對是必須的功課,謝宜芳就建議觀眾朋友,可多攝取花椰菜、葡萄汁、馬鈴薯、大蒜粉、南瓜等,從這些天然食材中,補足體內所需的「鉻」。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營養師的「鉻菜單」大揭密
養生專家教你「高硒海鮮鍋」
基本上,「硒和鉻」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生機飲食專家王明勇與營養師謝宜芳則各自獻出私房菜單,教大家如何用吃的來輕鬆攝取微量元素,並維持健康的身體。
資料來源:生機飲食專家王明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