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證明「人類有很多不完美」的心理實驗!各種無法擺脫的心理弱點比你所想的多更多
|
|||||||||||||||||||||
有時候冷靜下來,我們會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究竟是什麼原因?上個世紀一些著名心理學實驗,為我們呈現了人的潛意識對行為的影響,一起來看看這些奇妙的實驗吧。 ▼1.分類實驗 1968年,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被殺後,教師簡·艾洛特(Jane Elliott)在她所教的三年級班上,進行了一次為期兩天的「藍眼睛/棕眼睛」分類實驗,來研究種族歧視和偏見問題。 第一天先對「藍眼睛」的學生給予鼓勵和支持,第二天反過來,給「棕眼睛」的學生給予優待,結果表明,艾洛特所支持的那個小組,他們在在課堂上表現得很熱情,能快速而準確地回答問題,在測試中表現得更好,那些被歧視的人會感到沮喪,在回答中猶豫不決和不確定。 ▼2.鋼琴樓梯實驗 大衆汽車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地鐵站的樓梯上安裝了音樂鋼琴台階,為了瞭解人們是否會選擇更健康的方式,使用樓梯而不是自動扶梯。 結果顯示,那天有66%的人選擇走樓梯,因為人們都喜歡尋找一些樂趣,其實我們的內心都跟孩子一樣。
▼3.地鐵裡的小提琴手 小提琴大師Joshua Bell默默的來到華盛頓特區的地鐵站,在45分鐘裡演奏了6個經典作品。結果只有6個人停下來聽了一會兒,約20個人給了他錢後就走了,他一共得到了32美元。當他演奏完,沒有人鼓掌,沒有一個人認出這位世界上最優秀的音樂家之一,他的那把小提琴價值350萬美元。而在三天前,他在波士頓交響音樂廳的演出,票價不低於100美元。 這個事件告訴我們,在一個不恰當的時間和環境中,「美好」不會被發現和重視。
▼4.煙霧繚繞的房間實驗 這個實驗讓人們在一個房間裡填寫一份問卷,當煙霧從門底下傳出來的時候,人們會怎麼做?當受試者單獨在裡面的時候,75%的人幾乎立刻報告了煙霧,報告的平均時間是注意到煙霧後兩分鐘。然而,當受試者和工作人員兩個人在裡面時,當工作人員告訴他沒什麼事,只有10%的受試者會離開房間或報告煙霧。10個實驗對象中有9個會一直在做問卷調查,同時揉著眼睛,用手剝開煙霧。 這個實驗說明,我們似乎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人的反應,甚至違背了自己的直覺。不要讓別人的消極態度導致你的不作為。
不要總是假設別人會幫忙,要做一個果斷行動的人! ▼5.嘉士伯社會實驗 在丹麥嘉士伯啤酒公司(Carlsberg)的這個社會實驗中,讓一些毫無戒心的情侶們出去看電影,當他們走進擁擠的電影院時發現只剩下位於中間的兩個座位,周圍都是穿著背心的刺青猛男。結果,很多情侶在看到這些人後,決定馬上離開,也有少數情侶選擇坐下來,他們得到了周圍人的歡呼和免費的嘉士伯啤酒。 這個實驗很好地說明了人們不應該總是以貌取人。 ▼6.棉花糖實驗 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心理學家米歇爾(Walter Mischel)開展了這項實驗,把年齡4到6歲的孩子帶到一個房間裡,桌子上放著棉花糖等零食,並且告訴他們,可以吃零食,但如果他們等了15分鐘而沒有吃的話,他們就會得到第二份獎勵。 米歇爾發現有的小孩會用雙手遮住自己的眼睛或轉過頭不看,有的開始踢桌子,有的扯自己的頭髮,還有的把棉花糖當做絨毛玩偶來玩,當研究人員一離開,就有一些小孩開始吃了。
在600多名參與實驗的兒童中,有一小部分人立即吃了棉花糖,那些試圖拖延時間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一堅持了15分鐘,最後得到了第二份棉花糖的獎勵。 在後續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能夠控制自己等待第二份獎勵的孩子,往往會有更好的成就。 ▼7.錯誤共識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問大學生們,他們是否願意在校園裡散步30分鐘,並且帶著一個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在喬的餐廳吃飯」。然後,研究人員讓學生們猜想有多少人會同意戴上這個廣告牌。他們發現那些同意攜帶這個標誌的人相信大多數人也會同意攜帶這個標誌,那些拒絕的人認為大多數人也會拒絕。
因此,不管他們是否同意給喬的餐廳做廣告,參與者都堅信,大多數人都會做出跟他們同樣的選擇。 這個實驗結果表明,這在心理學中就是所謂的「錯誤的共識效應」。不管我們的信仰、選擇或行為如何,我們傾向於相信大多數人跟我們的觀點和行為一樣。 ▼8.霍索恩效應實驗 這是在1955年進行的一項研究,實驗的最初目的是研究物理條件對生產力的影響。霍桑工廠的兩組工人參與了實驗,在一天裡,一個小組的工作區域的照明改善了,而另一組的照明保持不變。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光照更亮的工人的生產力比另一組的生產力增強了很多。而且當燈光再次恢復暗淡時,他們的生產力還是一樣比以前提高了。研究人員還發現,當員工的休息時間也發生改善後,他們的工作效率也都有所提高。 實驗人員得出結論,並不是身體狀況的變化影響了工人的生產力,而是工人們的心理髮生了變化,覺得有人關心他們的工作場所,工人們感到自己很重要,他們很高興自己被給予了關注,並因此提高了生產力。 ▼9.旁觀者效應實驗 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的謀殺案成為了發現「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的一項心理實驗。凱蒂在她的公寓外被刺死,然而旁邊看到這場犯罪的人並沒有報警或者協助警方的調查。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在沒有其他目擊者的情況下,旁觀者可能更願意介入案件的調查中,而一旦有一群人看到,那麼每個人都會根據其他人的反應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並且認為自己的個人幫助對案件起不到幫助。 ▼10.阿希從眾實驗 這個實驗是拿著一幅有三條編號的線的圖像,並讓房間裡的人辨認出最長的線。每一個受試者都跟其他事先安排好的幾個演員同在一個房間裡,演員們會搶險回答,故意選錯線,但是結果顯示,在這種情況下,有32%的人會跟演員們的錯誤選擇保持一致。 實驗結束後,當他們接受採訪時,大多數受試者都說他們不相信演員們的答案,但他們害怕被嘲笑或被認為在搞特別化。很明顯,人們遵循兩個主要原因:他們想要融入這個群體,而且他們相信這個群體比他們更有見識。 這些心理實驗揭露了人性的弱點,這也許就是人無完人的最好證明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boredpanda.com/psychology-behaviour-experiments/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573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