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每天堅持六件事,告別腰突頸椎病
 

觀看數:1389 人

經常聽人說,自己越老越抽抽了,年輕的時候1米8,到老了就只有1米7了,而且人一老就會彎腰駝背。中醫把這種現象稱作「筋縮」。

 


每天堅持六件事,告別腰突頸椎病 觀看數:1389 人

 

每天堅持六件事,告別腰突頸椎病

經常聽人說,自己越老越抽抽了,年輕的時候1米8,到老了就只有1米7了,而且人一老就會彎腰駝背。中醫把這種現象稱作「筋縮」。

筋縮就是伸縮範圍減小了,原來能拉一米的筋現在只能拉至半米了。

每天堅持六件事,告別腰突頸椎病

健康自愈

在很多地方,現在流傳著一句話「筋長1寸,壽延10年」。拉拉筋真能有這樣的好處嗎?不妨跟我們一起,學學簡單的拉筋法。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所謂拉筋法,也就是抻拉韌帶。中醫認為,「骨正筋柔,氣血自流」,氣血通暢,則疼痛能消。因此,拉筋法的療效,首先表現在祛痛。此外,通過拉筋還可以達到排毒的效果。因為拉筋能打通背部的督脈和膀胱經,而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系統,也是抵禦風寒的重要屏障,膀胱經通暢,則風寒難以入侵;內毒能隨時排出,則肥胖、便秘、粉刺、色斑等症狀自然減緩。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拉筋法操作很簡單,在辦公室或家裡都能隨時進行。

一、臥位拉筋

這是效果最全面、使用最安全的拉筋法,能夠不同程度書疏通全身所有經絡。臥位拉筋須躺在特製的拉筋登上實施,如果沒有條件,也可以用椅子靠牆角、門框拉筋,但只能是暫時的代替。

每天堅持六件事,告別腰突頸椎病

1.在拉筋凳插杆的一側坐下,臀部儘量靠外沿,慢慢躺下;

2.將一條腿放在杆子伸直,腳底與杆垂直,移動身體,使臀部緊貼杆子;用一條可粘布或帶將上舉之腿綁在杆子上,捆綁位置以膝蓋上方大腿處為佳;

3.另一條腿膝蓋彎曲向下,儘量使勁讓腳著地,可用5~30公斤的沙袋綁住小腿,或用其他重物加壓;腳掌著地後,腿應盡力往上舉之腿的內側方向併攏(向內);請注意,此腿越向內併攏難度越大,向外形成外八字則容易。正確的姿勢是兩腿併攏,用力方向一上一下相反,如此才能拉開膝後、大腿內側和腹股溝的經絡。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4.雙手舉起,儘量向後延伸,將胳膊平放在拉筋凳上;

5.如此躺著拉10~40分鐘,再換一條腿拉10~40分鐘,方法相同。

6.為加強療效,若後舉之手和臂不能貼凳,可舉一重物加壓。

7.如沒有綁腿布和沙袋,可讓人壓住兩條腿和胳膊,但須循序漸進,不可一上來就大力拉筋。

8.拉筋效果可看面部表情,表情越痛苦則療效越好。當然,痛須在患者可忍受的限度內。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此法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腰背疼痛的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建議大家每天必須要拉筋,哪怕是5分鐘都可以,因為對身體來說效果真的是太好了。

二、蹲位拉筋

此法操作簡單,就是在地上蹭5~40分鐘,動作如同蹲坑拉屎一樣,故稱「拉屎拉筋法」。名雖粗俗,但便於記憶、想像和回味。蹲坑拉屎其實也是在拉筋,拉屎一次也是拉筋一次,鍛鍊身體自然而然,可以說「鍛鍊如同拉屎一樣自然」,可隨時隨地開練。

兩腳分開蹲下容易,適合初學者;可慢慢增加難度,將雙腳併攏,下蹲到底,雙手抱腿、埋頭,效果會更好,這便是道家所稱的「嬰兒抱」,人在娘胎里就這樣。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如果脫鞋下蹲難度更大,療效也會更好。

每天堅持六件事,告別腰突頸椎病

健康自愈

人們從前蹲在地上吃飯、聊天、開會也是這個拉筋動作,很多老電影都有這類鏡頭。可惜隨著中國人的西化,連上廁所的方式也西化了。坐式馬桶的出現,使蹲坑拉屎成為多數城市人的集體回憶。坐式馬桶看似舒服,卻剝奪了人自然拉筋的機會,而且也不衛生。難怪現在患腰腿痛和下蹲困難的人群劇增,原因之一便是大家丟掉了蹲著拉屎兼拉筋的傳統。所以我鄭重建議建築部門和房地產公司,趕緊恢復蹲式廁所。舉手之勞便積德行善,還降低成本數百億,節省開支何止千萬億?

如果沒有蹲坑廁所,沒事就原地蹲上幾分鐘到半小時,權當拉筋了,不亦樂乎?另外,建議大家開會、吃飯時別坐著,領導帶頭下蹲,既可拉筋治病,又可提高開會。吃飯效率,因為蹭的時間一長,發言者肯定自動縮短時間,吃飯時間縮短則肯定少吃,能脾胃也是大補。

三、立位拉筋

此法對治療頸椎病特別有效果。

1.找到一個合適的門框,雙手上舉扶住兩邊門框,儘量向上伸展開雙臂;

2.兩腳一前一後站成弓步,前腿彎膝,後腿伸直,腳跟須著地;

3.身體正好與門框平行,頭直立,兩眼向前平視;

4.以此姿勢站立5~8分鐘;再換一條腿站弓步,也站立5~8分鐘。

每天堅持六件事,告別腰突頸椎病

健康自愈

剛開始會出現整條手臂麻木、手臂酸痛、渾身發熱等情況,這時候要堅持住,等這個點過去後,就會感覺渾身的舒服。這個方法隨時隨刻都可以做,真的是太方便了。

此法功效:

可拉通肩胛部、肩周圍、背部、腿部及其相關部位的經絡。主要用於治療肩頸痛、肩周炎、背痛、乳腺病、甲亢、肺部疾病等,能拉開小腿後部的膀胱經也很有利。

四、腿部拉筋

人老腿先老。因為腿上的經絡最先受寒、最先淤堵,足三陰三陽六條經都跟腳緊密相連,人體的很多毒素和垃圾也因地球引力而排到腳上。此動作正好是對整個腳上密布的經絡和其它動作不易拉到的小腿肚上的經絡進行徹底大掃除,對腿腳痛、腰痛以及各類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肝腎病、前列腺病、癌症等等都有很好的緩解和保健作用。

因為拉筋板很小,幾乎不占空間,所以無論在家裡還是辦公室使用都很方便。為節省時間,有人在家空閒時站在拉筋板上看電視、聊天。有人甚至站在拉筋板上看電腦、讀書、辦公,這樣一舉數得。

每天堅持六件事,告別腰突頸椎病

健康自愈

操作方法

即站立在一個分成幾個檔位的斜板上,把腳尖翹起來站立10-60分鐘不等。站立者腳尖上翹,人儘量垂直站立保持平衡,雙手最好合併高舉頭頂,也可放背後或自然下垂(見拉筋圖)。經絡越淤堵、病越重者開始越多痛麻脹,越難垂直站立,往往需臀部翹起方可站立,隨著練習時間增加,翹臀會恢復正常位置。隨著拉筋的進步,站立時間可逐漸延長,立板角度可加到更高檔位,腳尖翹立幅度更大,拉筋難度也更大。該動作幾乎牽拉從腳上到小腿肚、臀部、腰腎的主要筋和經絡,尤其腳跟、腳踝、腳底、腳掌和小腿經絡。

每天堅持六件事,告別腰突頸椎病

健康自愈

五、頸部拉筋

面朝上平躺於床或凳上,將頭伸到床沿或凳沿外,雙手也儘量向後伸展,讓頭部的重量牽引頭部下垂5~8分鐘;如頸椎下方胸椎部分延伸床外,則對治療胸椎及心、肺等相關臟腑也有效。

這個動作也叫吊脖子,類似醫院裡的牽引。不過這個方法更安全,利用自身的重力拉伸脖子周圍的筋,讓頸椎恢複本來的生理弧度,從而起到了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功效。

每天堅持六件事,告別腰突頸椎病

健康自愈

此法功效:

此法主要用於治療各種頸椎、肩背、胸椎相關疾病,如頸椎強直、駝背、胸悶、頭痛、頭暈、心血管疾病、乳腺增生、甲狀腺、哮喘、肩周炎等等。

注意事項:

1、一開始要循序漸進,從三、五分鐘開始,對於長期高血壓、心臟病的朋友一開始應該由家人在旁邊協助頸部拉筋。

2、頸部拉筋後,大多數人會感覺很舒服,少數人會有頭暈、噁心、想吐等情況,說明心臟不好,減少次數,慢慢適應。

3、不要等到嚴重了在去治療,平時在家就可以保健自愈。當頸椎有一點不舒服的時候,就應該開始多多練習頸部拉筋。預防勝於治療。

六、睡覺拉筋

睡覺拉筋法也叫「睡覺正骨法」,就是睡硬板床,或較硬的床墊,而且最好不用枕頭,這等於給頸椎及整個脊椎拉筋正骨。睡覺時仰臥、平躺、側躺皆可。

許多人拉筋或正骨後當場療效很好,但不久後又退步甚至恢復原狀,原因之一是習慣沒改,比如回家仍然坐沙發、睡軟床。本來榻和席是中國傳統用品,傳統的坐法是席地而坐、睡榻或席,可惜此等中華好傳統已經失傳,中國人現在要找睡的榻或席都說不出名字,只能說日語的「榻榻米」,而日本和韓國卻無意中成了中國傳統的避難所。

每天堅持六件事,告別腰突頸椎病

健康自愈

有人抱怨睡硬床身體硌得痛,其實這正好說明硬板在為你拉筋正骨,因為硬板不會遷就骨節的錯位、塌陷、彎曲,而是自然、自動與人的體重對抗,拉直並梳理骨頭。

睡覺拉筋法的好處:

首先是安全自然,不假外力。拉筋在睡覺時便自然而然地發生,拉筋力量來自人的體重。長期睡硬板床,輕度錯位可自己解決;

其次,此法拉筋容易診斷病灶,凡是感覺疼痛之處,大體就是病灶所在。

中國古代家俱為何做得方方正正,原來就是為了讓人坐正、坐直好拉筋。長期縮在沙發和軟床上看電視、聊天,就易駝背塌腰、腰膝酸軟、骨歪筋硬,堵塞經絡而致病。佛家對打坐、修禪的第一要求也是要「坐正」,同樣是為了骨正筋柔,打通經絡。

筋長一寸,延壽十年。骨正筋柔,氣血自流。

每天必做6件事,祝您越來越健康。

 


 
 
   

 

 


 

 

熱門推薦

 

 




 

 


 

大家都在看



這裡滾動定格
首頁
每天堅持六件事,告別腰突頸椎病
  

 

 

聲明:Love分享 生活網,網站內容均從網路上收集或網友提供,內容的完整性正確性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本站嚴禁使用者發表侵害版權或智慧財產之內容,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右方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  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規則   | Facebook隱私權條款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