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眉來眼去”的秘密 觀看數:735 人
眼睛是人們認識大千世界的重要通道,同時也能映射出人的內心世界。也許我們很難想像,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溝通,90%以上都是使用非語言的方式實現的,其中眼神溝通又是“重中之重”。在學習生活中,我們學語文,學外語,可是我們卻從未上過“眼神交流課”。
其實,瞭解一些簡單的眼神溝通的原則,會有助於溝通和交流。比如,研究發現通常情況下如果是在一個群體中,盯住一個人看的時間在3秒-5秒比較合適,如果是一對一的溝通,一次注視的時間在7秒-10秒比較合適,不會給對方造成不適的感覺。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眼神傳遞信任
法國研究者席琳·雅各布的一個研究關注的是在街上做問卷調查時的眼神接觸問題,結果發現,如果發放問卷者在接觸的過程中較多地注視對方,有66%的個體同意完成問卷調查;如果在邀請時眼神接觸少,總是躲避眼神交流,僅有34%的個體願意參加問卷調查。研究者認為,直接的眼神接觸可以避免旁觀者產生“跟自己無關”或者是“自己的參與與否得不到重視”的感覺。通常我們僅和自己熟識和信任的人有較多的眼神接觸,因此如果發放問卷者和潛在的實驗參與者有較多的眼神接觸,對方無法拒絕這種眼神接觸所伴隨的一貫的信任感,對發放問卷者的印象較好,因此也更願意參加問卷調查。不過,該研究進一步的分析則發現女性更容易受到眼神的暗示作用。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另一方面,通常而言,眼神交流也能夠傳遞交流雙方的一些人格特點,比如主動和別人進行眼神交流多被認為是自信的表現,更有領導能力,更有權力。因此一方面注視的特點可能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不過另一方面可能與文化背景也有關係。在東方文化裡,特別是在日本,人們認為避免和對方進行直接的對視是表達尊重,而西方人則會認為這樣的人鬼鬼祟祟、不值得託付,因為西方文化中鼓勵眼神接觸,並認為這樣是自信的表現。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眼神能否改變對方的態度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當事件與個體的態度和立場密切相關時,眼神接觸可能會影響個體的態度。在第一個研究中,研究者讓實驗參與者觀看一些觀點有爭議的演講視頻,比如核能的開發、安樂死、高等教育收費等。在實驗參與者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研究者使用眼動儀追蹤他們的眼球活動,觀看結束後對眼動軌跡的分析則發現:當實驗參與者的意見和演講者的態度基本一致時,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注視演講者的眼睛,並且更容易接受演講者的意見;如果他們對該議題的態度與演講者不一致時,注視時間長度和個體對信息的接受度不存在相關性。實驗也發現,如果演講者更多地注視前方而不是眼神躲避,實驗參與者更傾向於接受他們的觀點。
研究者受此啟發,又開展了第二個研究,同樣是觀看一些有爭議的視頻議題,但一部分參與者被要求關注演講者的嘴巴,而另外一部分被要求關注演講者的眼睛,在觀看視頻前後,讓實驗參與者就視頻中的議題表明他們的態度。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撒謊者的眼神交流
英國研究者歇瑪·瓊迪在2013年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對撒謊者的眼神交流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了讓實驗設計更接近真實的生活狀態,歇瑪·瓊迪邀請成對的朋友或同事來參與實驗,其中21對參與者被分配到“講真話組”。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另外的22對參與者,則被分配到“撒謊組”,他們被要求從另外的一個辦公室“偷走”10歐元後返回到實驗室,回到實驗室立馬被告知他們被懷疑偷了錢,但他們的任務是告訴調查人員說他們去餐廳吃飯了。
在訪談開始前,這些成對的朋友首先會被分開帶到不同的房間就他們的準備過程填寫一個問卷,比如他們是否就如何和調查人員溝通和朋友達成一致,如果回答是,需要他們寫下他們的策略是什麼;此外還要求他們對自己的準備程度進行評分。然後這些成對的參與者就會被一起帶到訪談的房間裡,調查人員會問他們在餐館裡的一些細節。在訪談結束後,他們也會再次單獨分開來填寫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