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生了十九個孩子的夫妻,不要救濟,沒債務,不請保姆,井井有條!》
 

觀看數:1015 人

在美國阿肯色州有一個擁有19個孩子的家庭,爸爸叫吉姆·鮑勃·杜戈爾 ,今年49歲,妻子Michelle,今年47歲。從1988年到現在,這位妻子分娩十七次,生了十九個孩子(兩個雙胞胎),其中十個男孩,九個女孩,最大的孩子25歲,最小的孩子3歲。

 


《生了十九個孩子的夫妻,不要救濟,沒債務,不請保姆,井井有條!》 觀看數:1015 人

 

在美國阿肯色州有一個擁有19個孩子的家庭,爸爸叫吉姆·鮑勃·杜戈爾 ,今年49歲,妻子Michelle,今年47歲。從1988年到現在,這位妻子分娩十七次,生了十九個孩子(兩個雙胞胎),其中十個男孩,九個女孩,最大的孩子25歲,最小的孩子3歲。

Jim 和 Michelle是美國猶太人,夫妻倆走過了一條不平常的生育之路。他們於1984年結婚,當時Jim 十九歲,已開始工作,而Michelle 只有十七歲,剛從高中畢業三個月。因為Michelle 的父母就要遷往外州,兩個戀人不願失去彼此,苦苦說服家長。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Michelle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為此她母親簽了一張“結婚同意書”,使他們得以進行婚姻登記。

因為倆人婚後深知沒有做好當父母的準備,Michelle開始服用避孕藥。四年後他們決定要第一個孩子,孩子生後Michelle 恢復服用避孕藥,不料意外受孕,並造成流產。這次經歷給信仰基督教的他們造成刻骨銘心的影響。他們深深自責,決定從此後不再服用避孕藥,把生育完全交給上帝做主。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不久後第一個雙胞胎誕生,以後幾乎每隔一年多就又有一個孩子出生。每次懷孕後,他們都在祈禱中感謝上帝,認為“Children are a blessing from God.”(孩子是上帝的賜福)。至今,兩人養育了19個兒女。

人們都很好奇,那麼多孩子費用怎樣來?怎樣管理?住房要多大?日常生活情況怎樣?我們一起看看就知道了。

“人多力量大,嘴多吃得多”

據美國家庭養育嬰兒的開銷里統計的數字來看,一個嬰兒一個月的開銷大概200美金的話,一個孩子四年保守地統計大概要花54000美金,那如果是19個孩子呢?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真不是一筆小數目。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來看看現實中超級大家庭的驚人花費如下:

家庭每月平均雜物費:3,000美元

每月家人食用48盒殼片,每天食用36隻雞蛋,每月超過1,000隻,這些都是為了確保每名小孩健康的基本食品。

另外,每天食用5磅火雞肉和煙肉,3大條面包,2個西瓜,3磅青豆,2盤蛋糕,1加侖冰淇淋

但夫妻倆極其勤奮,從未請過一個保姆;生活中精打細算,經常到便宜店、舊貨店、典當店以及美國常見的“車庫拍賣”購買需要的物品。在他們2008年出版的介紹自己的書“The Duggars: 20 andCounting"中,列出了許多為了省錢自己研製的“洗衣液”“小孩檫手紙”以及食品汽水等配方,得到很多多子女家庭的肯定。

她甚至在管理家庭時,運用了管理企業的理念——規劃和團隊合作——“我們一起合作,大家幫忙維持一個家。”

每天,他們夫婦二人要花上3至6小時,為每名小孩檢查功課和溫習。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而且每天的早餐,他們必須要在前一天晚上便開始準備,她說,這也有利於購買食物,提早知道家裡缺少什麼。

然後,每次用餐時,每名小孩就要排隊,以自助餐的形式供應。

這個大家庭,真就像管理一個企業一樣,還建立了郵件中心,分派各人的信件。

最基本的家務似乎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僅是洗衣服,每星期要清洗35機的衣物。

超級母親米歇爾說,除了兩歲的小女兒喬西(Josie)之外,其他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工作。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為了劃分家務,米歇爾和吉姆把小孩分為兩隊,指定一名小孩為隊長,分別輪流洗碗,打掃或做其他的家務。

為什麼美國有些家庭越窮這孩子還養得越多?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政府對這類家庭政府有資助福利項目,孩子越多,享受的福利越多。2011年,政府為困難家庭提供的現金資助有210億美元,449萬人受惠。

不過,今天說的這一家有19個孩子的家庭,卻不在此範圍之內。

這家人住197平米房子,依靠管理商用房地產維持生計,沒有要美國政府經濟上的支持。他們還堅持了現代發達社會人們很難做到的一點:買房不申請抵押貸款(Jim 婚前用15000美元購買分期付款的小屋,是他們家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銀行貸款),平常購物不用信用卡,只用現金或隨劃即付的銀行卡支付。足以令人驚異的是,直到現在這個家庭從未向政府申請過救濟,也沒有任何債務。

而且,他們很懂得自力更生。他們利用4年時間改裝建設獨立的房屋,把車庫改裝成為廚房。

子女全部在家上學。

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有嚴格的要求和一套明確的計劃,基督教信仰是Duggar家庭的教育核心,他們的家規就是: "JOY"---JesusFirst, Other come Second, Yourself Last“耶穌第一,別人第二,自己最後”。

他們每早起來有一起禱告和讀聖經箴言書的時間,晚上也會與爸爸一起讀聖經,然後討論經文和如何應用。 此外,他們利用美國社會已經較成熟的“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體系,(主要由母親給子女上課,孩子們都沒有到學校上學,要求在家學完中學12個年級的全部課程)每年他們還會參加集合了家中上學的家庭的研討會。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根據年齡承擔一定的職責,同時按“大幫小”原則自定幫教對象(稱為Buddy Plan),幫助母親減輕負擔。從日常起居到外出購物,每個孩子從小被培養有禮貌、講道理、知節約、勤動手的行為習慣。為了豐富他們的生活和培養才藝,孩子們還在四歲左右開始學習樂器(鋼琴、小提琴和豎琴),有技能的鄰居和朋友常自願過來給他們施教。

這個家庭的成功經歷不脛而走,在遠近獲得了名聲,尤其是他們對家庭、生育的理念十分符合美國共和黨的政策綱領,因此從1998年開始Jim 步入政治舞台。該年11月在共和黨的大力支持下,Jim以56%對44%擊敗對手當選為阿肯色州眾議員,2002年又獲得連任。

2002年2月美國選舉日,夫婦倆帶著全家13個孩子來到投票站投票,被合眾國際社記者發現,拍攝了一張照片登在“紐約時報”上。從此媒體開始追蹤採訪這個家庭,有關他們的事迹上了雜誌和電視訪談節目,甚至被許多外國媒體爭相報導。Duggar一家有自己的網站,他們樂意與人分享動向,也願意回答別人的問題。

Duggar一家的成功秘訣是信仰,作為基督徒,信仰精神使他們團結而不至產生混亂。無論身處何地,做什麼事情,一家人都是總動員,19兄弟姊妹形影不離,相親相愛,整個家庭非常融洽和諧。

Jim 在節目中曾說:“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所有寶貴的生命都不是一個巧合,我只知道它是一個奇蹟,我不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我知道每個生命都是上帝賜給的,我是如此地感激和欣慰。”

對於美好的婚姻,他們夫婦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說,追求完美並不是維繫一段關係的最佳途徑,相反,它會毀了這段關係。吉姆說,真實地看待你的配偶才是最好的:一個有缺陷的、但美麗而可愛的人。在接受《人物》雜誌的採訪時,這對夫婦說他們十分重視他們的約會之夜以及擁有美滿婚姻的重要成分——互相鼓勵。

“我們每周約會一次,哪怕只是在公園裡散散步,”吉姆·鮑勃說。“我們會出去吃午餐或晚餐,一起討論關於孩子、即將舉行的活動或我們所經歷的事情等等。”

這對夫婦還說,去年,他們十分看重相互鼓勵,包括對彼此的鼓勵和對孩子們的鼓勵。“想那些困擾你的事情比想那些美妙的事情要容易得多,”吉姆·鮑勃說。“記住你配偶的事情並且思考那些很重要。根據經驗,原則是每件關鍵的事情要說10句好話。”

據美國媒體統計,如果Duggar夫婦有20個兒女,他們長大後和父母一樣的速度生兒育女,那麼他們家庭的下一代將會擁有400個家庭成員;而如果第二代兒女也以同樣的速度生兒育女,那麼Duggar家族的第三代將擁有8000名家庭成員;同理,第四代家庭將擁有16萬名成員,第五代家庭將擁有320萬名家庭成員。這將意味著每100名美國人當中,就有一人姓Duggar,而Duggar家族的成員人數將比美國21個人口最少的州的居民人口總和還要多。

是不是非常佩服這個超級大家庭的爸爸媽媽?擁有 19個孩子,卻做到了自力更生、管理有道、教育有方,更重要的是這麼多孩子能夠相親相愛、和諧有序,確實是個奇蹟。想想我們養育一兩個孩子都會累到全家忙亂、人仰馬翻,相比之下把19個孩子養大養好真的是個“巨大工程”,或許父親Jim的話道出了其中真諦,那就是“彼此的鼓勵以及對孩子的鼓勵”才是他們能夠創造奇蹟的原因。

 


 
 
   

 

 


 

 

熱門推薦

 

 




 

 


 

大家都在看



這裡滾動定格
首頁
《生了十九個孩子的夫妻,不要救濟,沒債務,不請保姆,井井有條!》
  

 

 

聲明:Love分享 生活網,網站內容均從網路上收集或網友提供,內容的完整性正確性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本站嚴禁使用者發表侵害版權或智慧財產之內容,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右方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  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規則   | Facebook隱私權條款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