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失眠了?快去按摩,把失去的睡眠找回來! 觀看數:4823 人
捏脊:醫者用雙手拇指、食指、中指捏緊背部肌肉從下往上緩慢地進行提捏,部位以背部膀胱經為主,可反覆提捏3O~50次,或至局部皮膚潮紅、發熱為度。通過捏脊,可以刺激相應的穴位,調節臟腑,疏通經絡,從而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
揉腹:每晚入睡前,仰臥床上,意守丹田,先用右手按順時針方向繞臍稍加用力揉腹100次,再換用左手逆時針方向同樣繞臍揉100次。摩腹能使腹部靜脈擴張,減少頭部血液流量,降低迷走神經過度興奮,便於安然入睡。
踏豆按摩:用綠豆或者赤豆500克,置鍋中炒熱,倒入腳盆中,同時將雙腳洗凈擦乾,用雙腳蹂踏豆子,借盆中豆子餘溫,邊踩邊搓。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耳部按摩:以雙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揉按50次,再揉或者牽拉雙側耳垂50次,至紅為度。
持之以恆,方顯奇效
在進行推拿按摩時要身心放鬆,不要緊張。用力要恰當,力量過小則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過大又易損傷肌膚,力度可由輕到重,逐漸增加。
推拿按摩的時間,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臨睡前,每穴2~5分鐘,每次共按摩20分鐘為宜。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為了加強療效,防止損傷皮膚,在施推拿術時可選用一定的藥物作潤滑劑,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膏等。若局部皮膚破損或有骨折、結核、腫瘤、出血等症狀,禁止在不適部位做推拿保健。
穴位推拿貴在堅持,持之以恆,積以時日,才會逐漸顯出效果來,所以應有信心、耐心和恆心。
印堂穴:位於兩眉毛的中央位置。按摩時用大拇指按揉,可以舒緩緊張的神經,緩解失眠。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百脈於此交會而得名。百會穴與大腦聯繫密切,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可治高血壓、眩暈、血管性頭痛等。
四神聰穴:四神聰在百會前、後、左、右各開1寸處,共有四穴。四神聰局部取穴可定心安神。
完骨穴:位於耳後凸骨(被稱作「乳突」)後下方一指寬的凹陷中。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風池穴:位於頸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隆處。此穴位可疏理肝膽。
內關穴: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可治療胸悶氣急、心絞痛、呃逆、胃痛、失眠、手臂疼痛、頭痛、胸肋痛、腹瀉等症。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神門穴: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主治心煩、驚悸、健忘、失眠、胸脅痛等症。
大陵穴:位於腕橫紋中點,與兩筋交點的中間。按揉此穴位可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症。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用手指按揉該穴,也可輕輕拍打至有酸麻脹感即可。
三陰交穴:在內踝對上3寸、脛骨的後緣部位。用大拇指指腹按揉該穴位。
太沖穴:足背第1、2趾間縫紋頭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前緣凹陷中(約縫紋頭上兩橫指處)。按揉此穴位可治療神經衰弱、頭痛、失眠、月經不調等症。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行間穴:在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豐隆穴: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處。
厲兌穴:在第二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隱白穴:位於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