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4大中國式禮貌其實傷害孩子!
 

觀看數:3205 人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但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卻是有害的。今天分享的這4種中國式禮貌,可謂歷史悠久。觀察發現,隨著年輕父母的成長,不少已有改觀。但是仍然會有部分父母,會自然不自然地犯「禮貌性

 


4大中國式禮貌其實傷害孩子! 觀看數:3205 人

 

14132695681214.jpg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

但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卻是有害的。

今天分享的這4種中國式禮貌,可謂歷史悠久。

觀察發現,隨著年輕父母的成長,不少已有改觀。

但是仍然會有部分父母,會自然不自然地犯「禮貌性」的錯誤。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以下這些以禮貌為名義的傷害,是不是也曾經發生在你或者身邊人的身上呢?

 

NO1. 讓大的讓小的: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

14132698349713.jpg

【案例】4歲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2歲的妹妹來搗亂。

倆人爭搶起來時候,媽媽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時以責備的口吻對哥哥說:妹妹還小,你要多讓著她!哥哥情緒爆發了,一邊大哭,一邊嚷著:不讓,就是不讓!

 

大的讓小的,大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我們一代一代都是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

但是希望6歲前的小孩子就嚴格遵守這個傳統,去背負這麼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謙讓的傳統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爭吵時,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借用這種傳統禮貌規則來「批評大的,保護小的」。

結果往往是大孩子認為父母偏心或者嫌棄他,而漸漸變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卻恃寵若嬌,變得越來越任性。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這個場景不僅發生在很多家有二寶的家庭,在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也會出現。

比如小區裡面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發生了爭吵,有些大人為了和別的家庭禮貌相處,通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大一些,要讓著弟弟/妹妹。

 

其實在孩子發生爭吵時,我們最好做個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選擇處理辦法,做到不偏袒,不護小。

你可以走過去跟孩子們說:「嘿,告訴我剛才發生了什麼?讓我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誰先說?」等孩子們說明情況之後,再幫助他們分析。

如果大孩子不願意與小孩子分享玩具,你可以問他為什麼。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麼你可以跟他說:「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權,不過,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話,大家可能都會玩的更開心。

」如果他還是堅持,也無需勉強,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給小一點的孩子玩,並且簡單地告訴他:「這是哥哥的玩具,這個是你的玩具。

 

如果是公共的遊樂設施,你就可以這麼和孩子們說:「這個滑梯是我們大家的,每個人都可以玩,要不,我們排隊輪流玩吧?」

 

 

NO2.逼孩子打招呼: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

1413269834863.jpg

【案例】媽媽帶孩子回老家,出發前就跟孩子說見到爺爺和奶奶要大聲問好。

可是孩子到了老家,怎麼說都不肯叫。

媽媽煩躁地說:快喊爺爺啊,怎麼這麼沒禮貌呢?太不聽話了。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結果是媽媽越批評,孩子就越強著不喊。

 

見面問好,尤其是見了長輩要問好,這是世界性的禮貌。

這本身也是基礎的社交禮儀,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

但若為了培養孩子的基礎禮儀,而採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會事與願違,尤其是對於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還有爸媽見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後,為了給自己一個禮貌的理由,給對方一個合理的台階,就說孩子有點內向,比如一種常見的情景——

 

媽媽帶著孩子走在路上,迎面來了一個奶奶;媽媽於是忙叫孩子打招呼。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對孩子說,快,叫奶奶。

可是,此時,孩子往往躲在媽媽身後,一副羞澀的樣子。

媽媽只得無奈地對奶奶說,我家孩子太內向了,不好意思!

 

這位媽媽為了不讓對方尷尬隨口就說孩子內向,卻沒見此時,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臉通紅,在媽媽身後躲得更緊了。

媽媽直接給孩子就貼上了「內向」的標籤,於是一個篤定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這樣被媽媽強化出來了。

這個媽媽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摧毀著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長、自我構建。

 

實際上,要培養孩子「見面問好」的禮貌習慣,並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樣就好。

 

如果爸媽總能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那麼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養成「見面問好」的好習慣。

 

你也可以給孩子多看些習慣養成的繪本。

有時候,繪本裏可愛的動物或卡通人物會讓孩子很有親切感,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會願意跟著學習。

 

如果帶孩子去朋友聚會,或者大家庭聚會,可以先告訴孩子會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們見面問好的話,這個聚會就會變得非常high。

有些孩子不喜歡很多人的場合,這樣預熱可以讓孩子先有個心理準備。

到場後就會表現得好很多。

 

 

NO3.面對別人的誇獎,「哪裡!哪裡!」的謙語: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14132698359919.jpg

【案例】媽媽帶著孩子在小區騎自行車玩,有個阿姨看到了,誇獎說:「哇!你家孩子車騎得真好啊!」這種時候,這位媽媽謙虛地說:「哪裡!哪裡?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

」孩子聽了,一臉黯然。

 

聽到誇獎時,習慣性地回復「哪裡!哪裡!」,這也是常見的中國父母的謙虛和禮儀方式,然而,對孩子而言,很多時候卻是一味毒藥,甚至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弱的自信心。

就像這位媽媽,她的過分「謙虛」完全沒注意到孩子內心的活動,也沒有顧及孩子的「面子」,更別提保護孩子的自信。

如果經常這樣「拒絕」別人對孩子的誇獎,他很可能會認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還是做不好。

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自卑情緒,並且懶於付出努力。

 

有的爸媽,在習慣性謙虛禮貌回復的時候,還有另一種擔心: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誇獎而變得驕傲。

他們想用這種方式來培養孩子謙虛的性格。

 

其實,只要能教給孩子正確歸因的方式,爸媽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孩子會驕傲。

還是以這位媽媽為例,如果她當時可以這麼說:「嗯,他最近經常練習騎車,進步很大。

」那麼孩子就能聽出來:媽媽認同了阿姨的誇獎,並且知道自己是因為練習得多,所以騎車進步大。

媽媽對孩子客觀的肯定和鼓勵,會讓他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總之,面對別人對孩子的誇獎,慎用「哪裡哪裡」的謙辭,也許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笑納別人的誇獎,同時鼓勵孩子做得更好。

 

 

NO4.礙於面子不會拒絕:對寶寶有害的分享行為傷害寶寶的身體健康

 

【案例】春節期間,全家人聚在一起,一個親戚給兩歲半的寶寶餵了一個開心果,本來媽媽也說不要給孩子吃,但是孩子想要吃,親戚就說:「沒有關係的,我家孩子一直的這麼吃。

」為了顧及親戚面子,媽媽沒有堅決製止。

不料,開心果卻卡在寶寶氣管裏,到醫院做了氣管切開手術也沒有挽回寶寶的生命。

 

這是春節期間在微信上傳播很廣的案子,媽媽們可能還有印象。

二歲半的孩子被開心果噎死的事件並不多見,可能當時孩子在邊吃邊玩,或者邊吃邊說話,又或者是別的什麼情況。

不過,媽媽如果不是出於禮貌,對親戚的餵食能夠堅決製止,那麼就不會產生這個悲慘的結局了。

 

另一個常見的場景:媽媽帶著孩子在外面玩,在一起玩的另一個小朋友的奶奶給他糖吃,糖拿出來了,孩子說什麼都要。

可是剛在家吃糖了,媽媽不願意讓他連著吃太多,而且很快就要到午餐時間了。

可是老人家給孩子糖吃,她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讓孩子吃了。

那天中午孩子飯量明顯減少。

 

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

大人在給自家孩子吃零食的時候,都會分給一起玩的孩子一點,以顯出自己的大方和友好,而另一方的爸媽又經常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分享而只好默許,或者雖然口裡說著感謝,可心理卻充滿了擔心。

 

分享也是我們的傳統,接受別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種禮貌。

然而,如果這個分享是你不需要的,或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影響,那還是禮貌而堅定地拒絕比較好。

比如,「謝謝啊!不過他經常吃了糖之後就不吃飯,千萬別給他!」或者「謝謝,我家孩子還不會吃堅果」等等。

 

如果孩子吵著要,對方堅決給,那媽媽就幫孩子先收下,並告訴孩子:「奶奶的禮物,媽媽先幫寶寶收著,等寶寶吃玩飯了再拿給寶寶吃」或者「等寶寶長大了再給寶寶吃」等。

 

 

 


 
 
   

 

 


 

 

熱門推薦

 

 




 

 


 

大家都在看



這裡滾動定格
首頁
4大中國式禮貌其實傷害孩子!
  

 

 

聲明:Love分享 生活網,網站內容均從網路上收集或網友提供,內容的完整性正確性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本站嚴禁使用者發表侵害版權或智慧財產之內容,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右方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  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規則   | Facebook隱私權條款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