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菜通常用來生吃,不過吃前要注意喔!食藥署調查市面販售的各種芽菜,發現97.5%含有大腸桿菌群,部分還檢出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建議大家充分清洗或加熱後再吃比較安全喔!
天氣漸漸變熱,清爽的食物最受歡迎,生機飲食、生菜沙拉都是人氣餐點,不過這些餐點常用的食材─各種芽菜,安全性卻引起疑慮,大家入口前要特別小心喔!
《檢驗40件,39件超標》
衛福部食藥署查驗市售非即食的豌豆苗(嬰)、苜蓿芽、豆芽等生鮮芽菜,
40件中,竟有39件檢出大腸桿菌群超過1100 MPN/g標準,不合格率達97.5%,其中5件並檢出大腸桿菌,1件豌豆嬰、3件豌豆苗及2件苜蓿芽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在1件苜蓿芽及1件豌豆苗分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產生腸毒素的能力,有致病之虞。
►自己種安心芽菜:馬克杯就能孵豆芽
《可能生產過程被汙染》
食藥署指出,大腸桿菌及大腸桿菌群經常用來評量食物的衛生狀況,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常見於人體皮膚表面,此次調查結果,大腸桿菌群及大腸桿菌菌數偏高,且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存在,
顯示食品在生產、包裝、運輸過程中,可能被環境或人體的微生物汙染。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src="http://www.fooding.com.tw/images/article/102650/a102650_108076_1430977595.png" style="border: 0px; max-width: 600px;" title="食藥署建議應充分清洗或加熱後食用。
" />
《加熱或清洗後食用》
食藥署表示,民眾通常在便利商店、生鮮超市、大賣場、有機食品專賣店採買生鮮芽菜,
由於芽菜類的莖葉細小,容易藏汙納垢,但僅少數標示「需清洗後食用」,導致民眾可能忽略清洗步驟而直接生食。
食藥署表示,民眾購買芽菜時,應注意有無傷口,被壓傷或斷裂的芽菜,容易孳生壞菌;此外,過於肥大或潔白的芽菜,可能使用藥物栽培,應避免購買,
並建議加熱後食用,若無法加熱,應充分清洗,以免殘留病原微生物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