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家學佛】如何面對人事善惡?佛來告訴你! 觀看數:1173 人
我們學佛之後會發現這個世間很不圓滿,很殘缺。人與人之間有矛盾,善與惡之間有對立。不學佛時好象覺得這個世間很好,學佛之後發現世間有很多與佛法相違之事。其實學不學佛世間本來如此,有善有惡。不學佛不太關注,也不知何為善惡。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一、關於人
【根機不同】
首先從人的角度來看,佛法告訴我們:眾生根機是不一樣的,要知道人有差異,眾生的根機不同,來到這個世間的人是千差萬別的。如同樹上的樹葉一樣,每一片都不同,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相同的兩個人。人有差異,自然就有高低,有好壞,有對錯,有善惡。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是每個人的業力形成的。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尊重他人】
首先,就是要尊重人,人人都有他的因果,人人都在自己的因緣果報當中生存。我們要尊重對方,不論他的好壞。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從佛的角度是要度化一切眾生,我們已經學佛的人,就是先覺者,那麼先覺悟的人應該幫助未覺悟的人。你要度化他,就要尊重他——尊重他的人格,敬重他的佛性。
【慈悲相待】
第二點,我們尊重別人,要度化別人,對人就要有愛心,要有慈悲心。我們有慈悲心,才能感化別人,才能去說服他,勸他改惡向善,甚至來信仰佛法,來念佛往生等。如果我們沒有慈悲心,人家與我們自然就有距離。當然,凡夫的愛心是很有限的,這時就要多體會佛心了。我們看眾生都是有高低的,凡夫自然以凡夫的心量來面對世間的人。然而我們看佛,他要普度一切眾生,他有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可以看到一切眾生的前因後果、善惡表象。但是,他毫不計較,也不煩惱,他還要發心去救度這一切眾生。身為學佛的人就要體悟佛心,體悟佛心之後,我們就會有佛心,會用佛的慈悲心來面對世間的人,去關愛他們。小至家裡的親人、朋友、有緣的人,然後擴大至一切眾生,乃至從人道到六道眾生。當然,凡夫眾生不可能像佛那樣有廣大的慈悲心,普度一切眾生。我們就從有限的範圍,從有緣的人身上去發揮自己的作用,把佛的慈悲傳給他們,慢慢去感化,可以影響周圍的人來接受佛法。
【包容體貼】
第三點就是要關愛、包容、體貼我們身邊的人。人人都有煩惱,人人都有缺點。作為學佛的人首先知道自己是凡夫眾生,善導大師講:「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反過來看周圍的人呢?大家都是『彼此彼此』啦,都是凡夫眾生。當然,印光大師講了一句話,就是:「看自己是凡夫,看其他人都是聖人。」祖師雖然這麼講,但是我們做得到嗎?很多人都是顛倒啦:看自己是聖人,別人都是凡夫。好像我的修行還差不多,別人都不怎麼樣。凡夫眾生,要把別人當做聖人是很難的。為什麼呢?佛法裡面有一句話講的很明白:「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眾生看一切佛都是眾生。」我們是眾生,看到佛都會像眾生一樣。你看很多大德高僧,很多佛菩薩示現來到這個人間,我們不知道他是誰。舉一個事列來說明。在古代有這麼一個事例,曾經有一個出家人很想見彌勒菩薩,他發願在山裡打坐修行三年,希望彌勒菩薩示現給他看一看。三年之後,結果一點消息都沒有。沒有看到彌勒菩薩,他就有點灰心了。然後就往山下走,走到半途看到一個老太婆在那裡磨鐵棒。他問老太婆:你磨鐵棒幹什麼?老太婆說:我要把鐵棒磨成針。聽到這一句話,他深為感動,就反省自己:一個老太婆為了一根針都有如此毅力,我為了見彌勒菩薩,這才三年算什麼呢?好,再發心:上山繼續修行三年求見彌勒菩薩。結果三年過後呢?還是沒看到彌勒菩薩。又下山了,下山之時看到一條狗,而且是一條生病的狗躺倒在路邊。它的腿上都灌膿了,而且長了蛆。這位出家人一念慈悲心起,就用自己的嘴把狗腿上的膿吸出來。當他把這件事做完的時候,這隻狗突然變成了彌勒菩薩。這位出家人心想:最初三年我沒有看見您,然後再三年也沒有看到你,沒想到現在見到您。彌勒菩薩說:我隨時隨地都在你的身邊。你在山上時,吐口水都吐到我的身上了,你轉來轉去,我都在你身邊,可是你看不見。老太婆和狗都是彌勒菩薩示現的,只是肉眼凡胎不認識而已。所以一切眾生,我們看他是凡夫,說不定他就是哪一位菩薩示現的,只是我們不知道。因此印光大師告訴我們:視自己是凡夫,視一切人都是菩薩。這樣可以降服自己的我慢心,不然我們會很高慢,覺得自己修行很好,別人都不如我。有了這種視一切人為菩薩的心,你看別人的對錯就很方便了,就很自在了。他是菩薩示現的,不用計較,矛盾的心理自然就化解掉了。不過真要把別人都當做菩薩來看,有時是很難的。如果別人是金剛怒目菩薩,我們承受不了的時候,就會跟菩薩吵起來。如果我們不能把別人當菩薩看待,那起碼有一點我們要注意:我們是凡夫,別人也是凡夫,要尊重對方、體諒對方、包容對方、善待對方,從而感化對方,不要噁心相向。這是對人的問題。
二、關於事
其次我們來看如何對待世間的善惡。有人就有事,有事就有善惡,怎麼來對待善惡呢?
【分辨善惡】
首先,學佛的人要能夠分辨善惡,知道善惡。我們學佛的人如果善惡都分不清,那就糊塗顛倒了,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首先能夠知道善惡,才能夠改惡向善,才能改變人的命運。我們如果善惡都分不清,自然不能改變自己,也不能影響家庭以及周圍的人。我們要自度度人,首先從自身做起,能夠分清善惡。佛經有一句話講:「善能分別諸法相。」所有的法相你要能夠分別,好壞、善惡、對錯、高低,包括佛法的一些基本理論,以及念佛往生的道理都要能夠知道明了。我們能夠分辨善惡,在這世間才能看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比如有些人說:我不學佛,只要做個好人就可以了。不學佛的人能夠做一個好人嗎?不學佛的人肯定沒辦法做一個好人,他沒有善惡是非的認識,連最基本的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怎麼會是一個好人呢?我們看不學佛的,有幾個人能不殺生、不吃肉、不貪瞋痴?所以學佛第一就是要知道善惡是非。
【包容善惡】
第二點,分清善惡之後,我們要具備的就是要有心量,要能夠包容善惡。這是一個五濁惡世的凡夫世間,這個世間就是善惡對立的世間。在善惡對立的世間,我們要有包容心,好的要提倡,壞的要包容,要能體諒對方。都是凡夫眾生,都難免有習性,有業障,有過失。身為學佛的人,要善能了達凡夫之相,如經所言:「達眾生相。」眾生有種種善惡之相,我們知道明了即可,不生計較,因果現前,該發生的自然就發生了。
【慈悲感化】
第三點,有了包容心,然後還要有慈悲心去感化對方。當然要看我們慈悲心的大小,慈悲心大的人可以在你的周圍波及得很大。慈悲心小一點的人,感染力就不一樣。世間有一句話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我們「窮」——力量小的人、不能感化他人的人——就可以自己獨善其身。比如在工作當中,在生活當中,善惡很複雜,我們不能影響他人,可以自己獨善其身。這個世間是一個大的染缸,我們要盡量保持自己少受污染,多一點清凈。我們身為凡夫,有時抵擋不了外界的影響,有一個保護層可以保護我們: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無量的光明,可以保護念佛之人。我們多念佛,自然會少受外界的影響,可以保持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如果你對佛法比較通達,又有人格力量、智能辯才,那麼就可以兼顧影響、度化他人。
我們知道善惡,也能夠分辨善惡,然後有慈悲心,有包容心,就可以去感化、度化他人。這就要有一點菩薩的慈悲心腸了,當然這不是我們初學佛的人做得到的,但是可以慢慢地去培養這種慈悲心。
三、究竟而觀
【沒有善惡,只有因緣】
另外,善、惡是一個對立的概念,其實嚴格從佛法究竟意上講:沒有善惡,只有因緣。善惡是每個人的因緣不同,他示現這種緣而已。每個人在他的這種緣之下,你認為是惡,他自己有可能認為是善,只是他的因緣而已。所以學佛的人,我們不能在善惡上執著。他有他的因緣,他示現這個因緣而已。舉個簡單的比喻,世間有些人看到在高位貪污的人,心裡不平衡。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如果在那個位置,是否也會像他那樣呢?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他在那個位置,很多因緣促使他不貪都不行,很多都是因緣促成的。如果我在他那個位置,也許還不如他。我們應慶賀自己,應憐憫對方。這個世間就是一個染污的世間,是一個五欲六塵的空間。在這個五欲六塵的空間,沒有人不被染污的,無人能夠保證自己一塵不染。那麼我們以佛的眼光來看,這一切都是因緣促成。因緣生萬法,善也是因緣生的,惡也是因緣生的。佛法講:因緣所生的萬法,緣起性空——萬法的本性都是空的。
【不辨善惡,念佛往生】
如果從大乘佛法講,對善惡怎麼來看待呢?不辨善惡。善惡都是緣起法,都是緣起有本性空。《心經》有一句話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看世間的人、事不要太認真,要看成夢幻空花一樣。他是空幻的,是因緣生髮出來的,緣一過就不存在了。你如果很執著很在意,就會起煩惱。我們學凈土法門的人,安心念佛求往生西方,就更不需要去計較這些善惡是非了。我們是求往生西方的人,這個世間跟我們已經沒有太大關係,也可以說毫不相干,我們只是在這裡做一個過客而已。三十年、五十年一過,這個世間就不存在了,在我們面前就消失了。現在只是盡我們的力量,能夠影響一個人念佛,就去影響一個人,能夠影響三、五個,乃至可以帶動一些人,也只是順其因緣而已。我們只要自信教人信,勸人念佛往生即可。那麼不能影響的人,隨他個人的因緣,我們不用去計較。古大德有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若真是修道人不見世間之過,我們安心念佛求往生的人,沒有心思去計較別人的過失。所以面對人世間的善惡好壞等問題,以簡單的心態看待最好,然後就是念佛。我們遇到一些不能迴避的問題,無能為力的問題,別無他法,只有求阿彌陀佛加持,一心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趕快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