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刷牙?把髒牙齒放大1000倍的圖片給他們看,我就不信他不刷牙!
|
|||||||||||||||||||||
曾不止一次痛心疾首地講過, 對孩子的蛀牙一定要嚴防死守,牙刷牙線甚至漱口水一個都不能少, 可是,天天叮囑每天早晚刷牙、洗臉,勤洗手,少玩手機, 我們嘴皮子都磨破了,孩子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 “道理都懂,就是不想動”,怎麼辦?
也許這是人類的天性吧,總是更傾向於“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必須真真切切感受到視覺衝擊,才能震撼到內心裡去, 再由內而外生出行動的內驅力。 所以,當看到下面幾組照片,不想再說教,只想直接丟給孩子們, 看看這就是我們沒有清潔的 牙齒、牙刷、手機、小手,放大1000倍後的樣子。 建議喊孩子一起看, 這是一堂看一眼就勝過嘮叨一千遍的生活衛生習慣培養課。 沒有刷的牙齒上,細菌堆積如山 我們一起看細菌爬上來
先讓大家直面沒有刷的牙齒是什麼樣子吧。 研究人員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拍攝照片, 再通過數字手段或者手動對圖像著色, 最終讓我們看到了口腔裡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外星生物入侵者”。
生活中天天看到黃黃的牙齒已經習以為常了是不是?
把牙齒放大,“大石頭”一樣的牙齒“溝裡”, 赫然鋪著一層黃色的“泥土”—— 黃色牙斑,這就是牙齒黃黃的原因。
把牙斑再放大,會發現它上面緊緊地貼著一層藍色地毯一樣的球形細菌, 偶爾還夾著幾顆紅細胞。
(強迫症表示,超想立刻把它們刷光光啊!) 除了球形菌,還有染成粉色的牙斑菌, 這貨黏黏糊糊,絲絲縷縷,身形完全可以攻佔牙齒的每一個角落。 口腔中還有長得像深海怪物一樣的細菌。 此刻有沒有想去刷牙的衝動? 拿出你乾乾淨淨的牙刷吧!
可是,刷完牙再把牙刷放大看一下, 呃……上面沾滿了嘴裡的牙斑菌—— 現在知道為什麼牙科醫生要提示大家每三個月換一次牙刷了吧!
如果經常不徹底刷牙的話,牙齒逐漸會被這些細菌“吃”掉, 就像石頭風化一樣脆弱崩壞。
不僅如此,這些黏糊糊、油膩膩的細菌, 還會隨著呼吸、口水、食物進到腸胃,到肺, 堂而皇之地走向身體深處……
廢話不多說,一定記得早晚刷牙!刷牙!刷牙! 手機有多髒?相當於你抱著馬桶圈吃飯 吃飯,看手機。 帶薪拉屎,看手機。 下班擠地鐵,看手機。 上床睡覺前,也得看會手機。
手機每天跟著我們去任何地方,有機會沾染到各種細菌, 但是,我們經常洗手,卻幾乎不洗手機。
我們雙手給手機裹滿一層油脂、鹽分、水分,成為細菌的食物; 手機運行產生的熱量溫暖著它們; 如果手機還帶手機殼,那簡直就等於給它們蓋了個隱蔽的窩。 細菌是給點陽光就氾濫的傢伙,條件這麼好,能不瘋長? 有研究發現,一個中學生的手機, 就是集聚了17032個細菌的巨大遊樂場。
(薩裡大學的學生把手機屏在瓊脂培養基上貼一下,3天後細菌的瘋狂肉眼可見) 從有傳染性的大腸桿菌、流感病毒和超級病菌MRSA, 到無害的金葡萄球菌、微球菌、酵母菌、莫拉氏菌和芽孢桿菌, 經常是二三十種細菌一起在手機上安家。 我們都知道,人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無菌環境, 物品帶些細菌很正常。 那手機上沾的這些數量的細菌是髒還是不髒呢? Insurance2go的研究人員用棉籤擦了擦某款手機的屏幕和馬桶圈, 取樣培養,測試好氧細菌、酵母和黴菌的含量。
(馬桶細菌含量) (某款手機屏幕細菌含量)
仔細對比對比培養基裡星星點點的密集程度, 手機屏幕的細菌多到讓人驚訝, 處女座的我恨不得拿塊紙巾狠狠把它擦乾淨! 馬桶因為骯髒臭名昭著,手機因為豐富與我們親密無間。 可是萬萬沒想到,大家都知道馬桶髒所以會經常清潔, 使用公共馬桶也是要墊好幾層紙才敢用, 但卻都沒想過手機髒而忽略清潔, 導致手機攜帶的細菌是馬桶的10倍!
原來,我們吃飯時候抱著刷的不是朋友圈,是沒刷過的馬桶圈! 手機才是我們“熟悉的陌生人”啊。 多關心關心手機吧, 比如用柔軟的超細纖維布定期給它來個乾洗。 如果想更深層清潔,將60%的水和40%的酒精混合, 浸濕纖維布給手機搓個澡。 不過噴霧型清潔劑要慎用,可能會損壞手機。
清潔不用太頻繁,一個月擦幾次就行。 相比清潔手機,更重要的是讓手機遠離臉(OK,戴耳機), 遠離雙手(NO!這會要了我的命!)。
做不到遠離雙手怎麼辦? 勤洗手。 可是,你確定你洗的手乾淨嗎? 洗手一沖即可?你只是給手上微生物挪了下窩
Tasha Sturm曾是加州Capillo學院的微生物實驗室技術人員, 實驗室的學生經常拿著棉籤擦手機或者門把手, 從這些手頻繁接觸的地方蒐集微生物。 她8歲的兒子看到後,很好奇,於是也嘗試了這個小實驗。 8歲的小男孩在外面照常瘋玩了一段時間後, 回來把手摁在一個瓊脂細菌培養皿上,“種下”一群細菌。 一周後,他看到了一盤子茂盛的菌群。
Tasha Sturm解釋到,照片右下角的大白圓片是芽孢桿菌,常見於泥土中。 其他一些白點可能是葡萄球菌,而黃色和橙色斑點可能是酵母菌。 其實孩子手會接觸的病毒細菌,遠遠不止小男孩手上這些常規品種。 玩貓逗狗(真菌、寄生蟲), 上廁所(大腸桿菌), 甚至拿生雞蛋(沙門氏菌), 無時無刻不在接觸各種細菌。 還有可能沾到難辨梭菌、彎曲桿菌、 超級病菌MRSA(對某些抗生素有抗藥性), 以及感冒病毒、流感病毒、諾如病毒等致病菌群。 所以,知道洗手的重要行了吧!!! 可你以為洗手沖沖就完事兒了? 密歇根州立大學派研究人員在公共廁所蹲守了3500人, 發現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沖沖完事。 根據研究,6秒鐘是人們洗手的平均時間, 但這根本就不足以有效去除細菌。 怎麼證明呢? 有圖有真相。
有一種名為Glo Germ的凝膠,可以模擬細菌粘附在皮膚上。 凝膠含有與細菌大小相同的顆粒, 在紫外線下顯示白色,用它來代替細菌, 我們就可以知道洗手的時候到底有沒有把細菌洗乾淨。 換句話說,如果照片裡手越白,代表細菌越多, 越黑則說明越乾淨。 研究人員找志願者(估計就是自己)貢獻了一隻沒洗的手, 塗上凝膠給大家看,手上“爬滿了細菌”。
志願者花3秒沖了下手後,紫外線燈下發現, “細菌”只是挪了個窩,基本沒怎麼被沖掉。 那我多洗會兒行不行? 志願者洗了6秒,一看,總算露出大塊皮膚了, 可是指甲縫、指關節還是有那麼多細菌沒法忍。 知道了吧,咱大家草草了事洗完的手基本不會比這個更好了。
英國權威健康類網站NHS 建議用肥皂洗15秒, 才能去掉手上大部分細菌(實際這樣做的人不到5%)。 有一個技巧,洗手的時候心裡默默唱一首完整的 “祝你生日快樂(ABC字母歌也行)”,時間剛好。 於是,志願者又唱著歌用肥皂搓了一遍手。 (著重洗刷刷指甲縫、指關節那些“衛生死角”)
不得不說,生日歌果然有奇效啊,手上絕大部分凝膠/細菌都被搓掉了。 今天估計給大家嚇唬得不輕,但凡事也不要矯枉過正, 以為看見這些真相就要趕緊做各種消毒殺菌大掃除, 必須把任何細菌都扼殺在搖籃裡,家裡必須寸草不生才行—— 到了潔癖的程度又過了。 過分乾淨的環境,孩子容易過敏,反而更難適應外面的世界。 所以最後給大家的建議是: 不管刷牙、擦手機,還是洗手, 一句話,玩就玩得痛快,洗就洗個徹底! 關鍵是洗得徹底,認真洗一次,勝過上百次走形式。 文章來源: https://www.sohu.com/a/313799925_190818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286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