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善者高尚,施捨者別有他圖
|
|||||||||||||||||||||
在畫展上,在不起眼的角落裡掛著一幅漫畫。一個高高在上的貴婦,用潔白的手絹捂著扭到一邊去的嘴臉,另一隻手拿著一疊鈔票伸到一個髒兮兮的乞丐面前。那乞丐根本沒看施捨的貴婦人,照舊蹲在一個髒兮兮的編織袋上侍弄著撿來的垃圾…… 人們路過這個角落被畫吸引,駐足觀看,繼而引來更多的人觀看。畫中蘊含的警示名言「微笑的尊重永遠大於冷漠的施捨」很多人都看懂了。最後這幅畫獲得當屆漫畫大獎。
想起爸爸說的一件舊事,同門的一個爺爺當年家裡很窮,奶奶有生病了,急需錢看病。外面下著大雪,他還覺得去向村裡首富大戶借錢。大戶主人是當地的開明地主,聽了他的訴說,二話沒說給了爺爺兩塊大洋,還大方地對爺爺說:「如果不方便的話,可以不用還了!」爺爺千恩萬謝,接過錢就匆匆往家趕。那人站在門口還對著爺爺的背影喊了一遍:「不用還了!」 次日雪停了,大戶人家開門掃雪,發現門前院內的雪已被人清掃,連屋瓦也掃得乾乾淨淨。十分不解,就四處打聽,才知道是爺爺做的。
這件事讓大戶明白,白白給別人部分施捨,只能將人變成乞丐。於是他就讓爺爺寫一份借據給他,爺爺為此流出感激的淚水。 爺爺用掃雪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首富讓他寫借據照顧了他的尊嚴。我們身邊常有這樣的人,稍微幫別人點忙就覺得有恩於人,心懷優越感,感覺自己高高在上。這樣做顯示了你的成就,卻傷害了對方的心。
當你決定施捨別人,先想想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憐憫之心,還是為了幫他人渡過難過。莫讓施善變成施捨。 前幾年火爆網絡的犀利哥,伴隨著網絡熱議,許多公司以做慈善為名宣揚自己,紛紛在金錢方面援助他,聲稱要幫助他改善生活。但他需要在一場場慈善會上臨場作秀,發表感恩的言論。在一次又一次捐款活動中,「犀利哥」選 擇黯然返鄉。
臨走時,他說:「我願接受幫助,但我彷彿感受到了另一種壓力。」 施善,用當下的一句流行語來說,便是傳遞一種正能量。但很多人把展示自身優越的施捨當成了施善,就像漫畫裡的那個貴婦人,有所圖。尤其在當下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很多人的發財路子並不陽光,施善變成為彌補心靈的缺口的一種方法。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施善是一種基於平等關係上的行為。
換句話說,施善者與接受者之間雖有富貧之別,但無貴賤之分。 因此,施善絕不是一種簡單的舍予,即施捨。施善與施捨雖只有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施善,在施予我們善意的時候,在無形之中也給予了一份尊重;施捨,在給予感悟幫助時,卻有可能給接受者造成心理上的二次傷害。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期待效應,一個人往往會按著別人對他的看法而發展。的確,若是我們尊重對方,那麼這個人便會以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尊嚴。相反,若是我們蔑視他人,就會使人變得消沉、失望,或是走入仇恨、憤怒的極端。 就像爺爺借大戶的錢,授予者高尚,借款者也應保有一份尊嚴。「當你施與的時候你當然是慈善的,在授與的時候要把臉轉過一邊,這樣就可以不看那受者的羞赧」——紀伯倫 台灣作家劉墉曾經說:「有一次我碰見一個收廢品的阿姨。當我給她錢時,她白了我一眼。而當我給她手中的飲料瓶時,她對我笑了笑。」施予人,但不要使對方有受施的感覺,幫助人,但給予對方最高的尊重。這是助人的藝術,也是仁愛的情操。給人所需的所需,才是真正的幫助。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時候,要想幫助別人,物質上的施捨還不如給他尊重和信心更有效。 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樂於施善的人,一定是懂得尊重他人的。尊重一個人的時候,不是過分誇張的歌功頌德,也不是毫無底線的溜鬚拍馬,更不是畏懼權利和威嚴之下的唯唯諾諾,而真正的尊重恰恰是需要潤物細無聲般的體貼和理解,以及方方面面的周全考慮。 這個世界需要善,需要施善者,有了這希望之火,一個人的世界雖然冰冷,但總會有暖過來的時候。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455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