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生活,是袋裡有錢,手中有書
|
|||||||||||||||||||||
生活可以有一百種樣子。有的人鍾情於春風冬雪煮新酒,有的人滿足於老婆孩子熱炕頭。 個人選擇,無關對錯。 但如果要我說,在我的想像里,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袋中有點錢,手裡有本書。 01 經濟獨立,才能有選擇的權利 「經濟如果不能獨立,則什麼都不用談,衣食住行全靠他人施捨,卻口口聲聲不願做附屬品,哀莫大焉。
」——亦舒 一個人,首先要經濟獨立,才可能有人格的獨立,繼而才可以自由地去選擇,去追求。 當你在錢財上依賴別人,你便很難有精神上的獨立。而一個人,只有經濟和人格雙重獨立,才能真的活得體面。 窮不是錯,更不是罪惡,但你知道的,一個人沒有錢必然會喪失很多的選擇權。經濟不能獨立,要麼得依附別人,要麼就委屈自己,總歸是活得不夠挺拔,說話做事都少三分底氣。
只有經濟獨立了,才能有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才有能力拒絕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從你經濟獨立的那一刻開始,你的生活才真的掌握在你的手裡。 這聽著有些殘酷,但這不是勢利,而是現實,也是規則。 所以,你可以不拜金,也不必以家財萬貫為奮鬥的終極目標,但你需要一定的金錢和積蓄,來保證生活的尊嚴,不用屈就,不用乞求,可以自由地主導人生。 02 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
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 ——三毛 讀書,不僅僅等於上學,也不只是青蔥的學生時代該做的事,而應該是一輩子的堅持。 一個不讀書的人,就相當於主動關上了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大門,成為拒絕思索,被動接受的人。 楊瀾曾經說過一段讓我深有同感的話: 「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 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一天兩天不讀書,也許並看不出什麼明顯的變化,但一年兩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不讀書,這個人的氣質、談吐、思想觀念,都會逐漸地暴露出他的無知和淺薄。
讀書是一種自我的修鍊。 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從中修鍊自己的心境,豐富自己的見識。這樣的生活更顯厚重,更有質量。 03 人貴在自立,和不斷的自我提升 會賺錢,能獨立,是一個人自立的過程。 會讀書,能學習,是一個人自我提升的過程。
而這兩者,恰恰是相輔相成的。 內心空虛,不懂得自我充實的人,想必事事尋求依賴,又談何自立?只有知道不斷滋養自己的人,才能讓內在變得溫潤,讓靈魂變得豐盈,然後真正的獨立,以一個挺拔的姿態應對一切,自給自足,不卑不亢。 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只有你自己獨立且豐滿的靈魂,是永遠靠得住,永遠不枯竭的。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271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