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太油太稠!老祖宗有妙方助你清血管,預防膽固醇飆高
|
|||||||||||||||
經常聽到許多病友提到血稠,這其實不是一個醫學術語。
血稠就是高脂血症,就是血管裡面的油多了,血流速度減慢,導致腦部供血不充足,繼而導致頭昏,頭暈、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體麻木、胸悶、心悸,最終會導致冠心病、腦中風等嚴重疾病。 多由過食、過勞、抑鬱,使血脂異常兒引起的。 另外醫生提醒,高脂血症常常伴隨著體重超重與肥胖。 高脂血症常為高脂蛋白血症,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兩者兼有,臨床上分為兩類:①原發性,罕見,屬遺傳性脂代謝紊亂疾病;②繼發性,常見於控制不良糖尿病,飲酒、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腎病綜合徵,腎透析、腎移植、膽道阻塞,口服避孕藥等。
原發性者(遺傳性)見於兒童,繼發性者多在20歲後發病,多數人無症狀僅於體檢時發現,也可早年發生冠心病及其他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如中風,周圍血管病,常伴有肥胖,葡萄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高胰島素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症狀。 中醫認為高脂血症常見有脾虛痰濕、肝腎虧虛、氣滯血瘀等,病情因人而異。
但通過總結規律發現,臨床上高血脂患者以脾虛痰濕型為多。 「脾虛痰濕型」是中醫診斷的術語,概括了患者當前的身體健康狀態,此類患者多有疲倦,胃口下降,舌苔厚膩,口乾口苦等症狀。 因此,治療上以化痰中藥為主,配合辨證使用其他中藥,以及食療可以降低血液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預防血脂升高,或改善血脂異常情形,中醫會依不同體質證型治療,並提供養生方法: 1、痰濕痰瘀:血液運行受到阻礙而瘀,導致代謝變差,需要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 常用中藥:血府逐瘀湯加減丹參、澤瀉、茵陳、山楂等有助降血脂的藥材。 2、痰濕凝滯:有些人身體濕的情況非常嚴重,身形肥胖,伴隨有頭暈、胸悶、短氣等症狀,需要健脾利濕來化痰濕、痰濁。
常用中藥:胃苓湯、二陳湯,改善脾胃濕的現象,加上車前草、茯苓,加強利濕消腫。 那麼日常生活在飲食上,高血脂症患著注意「四低一高」原則(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糖、高纖維膳食)、勤運動、服用降血脂藥,老祖宗也有食療、按摩穴位等妙方幫助降血脂,預防膽固醇飆高。
食療建議:如果總膽固醇數值偏高不多,如200~300mg/dL,不妨將早餐改為大燕麥片,日常飲食炒菜或者煲湯放點火麻籽油,其中的α -亞麻酸的代謝產物對血脂代謝有溫和的調節作用,能促進血漿低密度脂蛋白(LDL)向高密度脂蛋白(HDL)的轉化,使低密度脂蛋白(LDL)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從而達到降低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目的。 穴位按摩健脾祛濕: 水分穴(肚臍上一吋),具消水腫作用。 這麼好的日常養生保健方法,請好好收藏或者分享給你的朋友和家人,多一點分享,多一點關愛,健康幸福最重要!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1295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