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你“命中註定”是一種有效解釋
|
|||||||||||||||||||||
你心中的你 █ 接納當下的自己 客觀世界是硬的,內心的現實卻是軟的。 人們共同觀察到的物體是一個客觀實在,當離開這個物體去向別人講述時,人們只能講述物體留給自己的內心印象,這個印象因人對物體的觀察不同而不同,因人被物體引發的感受不同而不同。 這個被感受的物體已經不是物體本身,而是一種認知的結果。 █ 你心中的你 日本大導演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講述的是人的眼睛會受到觀察者的立場與私慾的影響,看到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的。 許多人過於相信自己的眼睛,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其實人的認知有一種選擇功能,這跟人的內心有關。
內心美好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美好。內心需要的信息總是率先被提取,不需要的或者不知道的東西你可能視而不見。 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的感受等同於別人的感受,這是造成人與人之間交流困境的另一個原因。
蘇軾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講的是同樣的道理。兩人的關係中存在一種微妙的情景,“你心中的他,他心中的你”,交流是在各自的內心印像中進行的。 你心中的他是你的一部分,他心中的你是他的一部分。
這個你與他的存在有關,自動生成,這個他因你的存在而不同。 明白這點有極大的益處,至少我們會明白,與不同的人交往,在不同的環境中我們會不同。 古語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說人話的人和說鬼話的人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中國的官場不是做官的人不好,是官場這個環境不好,踏入官場你不變也很難。
同樣,內心的你也不是你,正如鏡中的你不是你,而是你的一個投影。 對自己的感受也是不客觀的,一件事會給人帶來很多的感受,能覺察的感受一定跟你認知的選擇有關。 人不知道自己是誰,能理解的只是自己的一部分,這跟年齡與經歷有關,跟審美與價值取向有關,也與所處的情境有關。 我經常嘲笑那些追求“自我成長”的朋友們,其實你並不是成長了,而是知道了你不知道的自己,那些東西本來就在你的生命中,你只是重組了你的內心現實。 經常聽到人們後悔曾經所做過的事,後悔不能改變過去也不正當,只是一種自我療傷。
那時的你不是現在的你,用現在的你去評價那時的你是不客觀的。 沒有過去的你經歷那些讓你感到後悔的事就不會有現在的你,曾經歷過的人和事都構成今天的你。 同理,此時此刻的你也不可能對未來的你做出正確的判斷,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當下的你竭盡全力去做好你喜歡的事,讀更多的書,體驗更多的生活,確保彼時彼刻的你更加睿智、豐富與可愛。 如果我們對過去發生的事情耿耿於懷,不能釋然,那麼問問自己: “如果那件事對今天我的有一個好處,那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遇到一件煩心的事,我們也可以問問自己: “假如這件事是我必須要經歷的,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那我該如何去珍惜?” “命中註定”是一種有效解釋,如果注定是這樣或者那樣,對我們的生命來說就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612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