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中國,
有很多企業家、管理者
非常推崇唐太宗的管理之道和個人魅力,
他們推崇唐太宗李世民為中國歷史上排名第一的CEO,
並將他的管理之道借鑒運用到現代管理中來。
到底唐太宗是怎麼管理的呢 ?
而我們又 |
|
|
![](http://www.cmoney.tw/notes/cmstatic/notes/capture/114718/20150129150232603.jpg)
(圖片來源)
在今天的中國,
有很多企業家、管理者
非常推崇唐太宗的管理之道和個人魅力,
他們推崇唐太宗李世民為中國歷史上排名第一的CEO,
並將他的管理之道借鑒運用到現代管理中來。
到底唐太宗是怎麼管理的呢 ?
而我們又要怎麼結合到現代...接下去看看
一、選才
對人才的重視、尊重和培養 是唐太宗成功興國的首要策略。
他善於選賢任能,培養直諫的氣氛,
天下之才皆為他所用,集中大眾的智慧。
他相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他秉承“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懷念一代名臣魏征時他還說過一段千古名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這些,都是唐太宗留給後人的
閃爍著光芒的智慧和寶貴財富。
他的領導藝術與管理智慧
曾為歷代統治者和有識之士所推崇。
企業用人,關鍵在於看得準、用得對。
這樣,人才就會立刻出現在你面前,
否則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見。
唐人韓愈說:
“世有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問題不在於是否有人才,而在於是否有發現人才的“伯樂”。
![](http://www.cmoney.tw/notes/cmstatic/notes/capture/114718/20150129150514704.jpg)
二、用才
諫議大夫魏征 就是一個典型的“逆才”,
他經常對唐太宗的缺點和不足犯顏直諫,多次讓唐太宗威儀掃地。
他於貞觀十三年所上《十漸不克終疏》,
尖銳地指出唐太宗十個方面的過錯和缺點,令唐太宗非常尷尬。
可唐太宗一貫將魏征作為難得的賢士善待之,
重用之,甚至於尷尬之後,
將《十漸不克終疏》列諸屏風,朝夕瞻視,
並作為其當朝執政的座右銘。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正因有魏征之類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
才會有大唐基業的穩固和貞觀盛世的出現。
相信下屬、廣納建言
在企業中只有相信下屬,用人不疑,
才能與下屬建立起密切關係,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個下屬,都渴望獲得領導者的信任。
如果領導者高度信任下屬,讓他們放開手腳大膽工作,
那麼,下屬就會受到激勵最大限度地發揮聰明才智,
積極肯幹,變革創新,表現出極大的工作熱情。
![](http://www.cmoney.tw/notes/cmstatic/notes/capture/114718/20150129150603130.jpg)
三、愛才
唐太宗選賢任能不論親疏,不避怨仇,不囿派係,更不問出身。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在唐初上層管理集團中,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兄長,
房玄齡是隋朝舊臣,
張行成原是一介布衣,
馬周本為中郎將常何的門客,
魏征則是政敵李建成的謀臣。
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中流砥柱的人物,
為唐朝的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時,唐太宗既重用士族地主杜如晦、高士廉等人,
也重用庶族地主張亮、侯君集諸人,
打破了魏晉以來任用士族地主為官的定製。
更為可貴的是,他敢於衝破民族偏見的藩籬,選拔少數民族人才。
如貞觀六年,任鐵勒族酋長契何力為領軍將軍;
貞觀十四年,封突厥族阿史那忠為大將軍;
後又封突厥執失思力為安國公。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李嘉誠由一個出身微賤的打工仔成為香港首富,
“長江”企業由一間破舊不堪的小廠成為龐大的跨國集團公司,
他的巨大成功離不開其用人之道。
![](http://www.cmoney.tw/notes/cmstatic/notes/capture/114718/20150129150717022.jpg)
李嘉誠的企業取名“長江”,
就是基於其不擇細流,有容乃大。
精於用人之道的李嘉誠,
不僅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大膽起用不同才能的人,
而且在企業發展的同一階段注重任用經驗豐富、極具專長的“客卿”。
他的“智囊團”裡既有朝氣蓬勃、精明強幹的年輕人,
又有一批老謀深算的“客卿”。
四、用真情
“先存百姓”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唐太宗親身經歷了隋末的社會大動盪,
親眼看到龐大的隋朝迅速崩潰,
為避免重蹈隋亡覆轍,安邦定國,
唐太宗首先確定了治國的大政方針。
這種“存百姓”的思想就是他吸取隋亡教訓、探討歷代興亡
更替得出的最重要的治國思想。
他深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
從而認識到存百姓就是要讓百姓生活安定,
只有安定百姓,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才能富強,這是最重要的“為君之道”。
愛才惜才,尊重下屬
而遺憾的是,
今天很多企業管理者對自己的下屬表現得不夠尊重。
他們發佈強硬的命令,進行粗魯的指揮、控製和監督,
甚至對下屬隨意地斥責、詆毀,毫不顧及下屬的感受,
更不會理會他們的想法和意見。
他們認為這樣可以使自己更加高高在上,
更加智慧、理性、有權威。
事實上,這種做法並沒有使他們顯得更加睿智,相反卻很愚蠢。
![](http://www.cmoney.tw/notes/cmstatic/notes/capture/114718/20150129150810355.jpg)
五、找激情
在初唐統一戰爭的歷次戰役中,
李世民衝鋒在前、身先士卒的事例是不勝枚舉的。
在同王世充的對陣中,
他令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
分別統率騎兵輪番向敵陣發起衝擊,
而他本人則輪番參加每一次衝擊並率隊為前鋒。
李世民總是身先士卒打頭陣。
有一次,他帶五百騎兵巡視前方地形,結果被敵人騎兵包圍。
敵將單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遲敬德躍馬而出,
將單雄信刺落馬下,掩護李世民突出了重圍。
只有領導者率先示範,以身作則地努力工作,
這種熱情和精神才會影響其下屬,
讓大家都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形成熱情的工作氛圍。
可以說,領導者的榜樣作用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是一種無聲的命令、最好的示範,
對部下的行動是一種極大的激勵。
從一定意義上講,
領導者在群眾中,是一級組織的代表,
領導的言行對群眾影響非常大。
在很多情況下,領導者說之無心,
而群眾卻能聽出你話裡的弦外之音。
領導者一定要慎言,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講的不能亂講;
要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必適時,言必適情,言必適度。
只有這樣才會一點一點的積累自我的權威,
才能鑄就卓越的管理。
唐太宗的管理真言可用 :
“屈己納諫、任賢使能、恭儉節用、寬厚愛民”
來總結,值得所有領導人引以為鏡!
好文章 分享給朋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