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0歲以上的糖友,這個檢查不能少!血管好不好,先看頸動脈! 觀看數:243 人
血管好不好,先看頸動脈!40歲以上的糖友,這個檢查不能少!
很多糖友都經歷過頭暈頭痛,全身乏力等不適症狀,卻鮮少有人引起重視。其實,有時候這些症狀可能是在向你發送卒中信號!因為糖尿病患者會提前15年發生動脈硬化,且發展到最後,都會發生大血管病變,可引起心梗、腦梗等,更值得警惕!
楊大伯也差點因此誤了大事。
楊大伯今年56歲,患有糖尿病史8年,發病後戒煙戒酒,積極鍛煉,血糖漸趨平穩。
近一個月來,楊大伯反復出現頭暈頭痛,甚至眼前發黑,但很快恢復正常,自測血糖都處於正常范圍。直到前兩天上醫院例行檢查糖化血紅蛋白,和醫生說了病情,卻查出微梗塞,再不注意可能就發生腦卒中了……
頸動脈,是早期發現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監測窗口,不論是糖友還是健康群體,對於動脈硬化等血管病變要堅持“預防大於治療”的原則!
腦卒中是我國目前第一致死原因,而缺血性腦卒中是最常見的類型。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頸動脈病變是全身血管病變的徵兆
大腦需要心髒的供血來為腦細胞提供充足的營養,頸動脈是連接大腦和心髒的重要通道,所以當各種原因造成頸動脈狹窄、堵塞等病變時,都可能危及生命。
頸動脈是比較淺顯的動脈,我們自己也能摸到,頸部氣管兩側跳動的地方就是頸動脈了。
但頸總動脈有個分叉,可以分為頸內動脈、頸外動脈。當血流向上運行時,分叉的地方就更易出現沖擊、旋渦,導致病變。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動脈硬化可以是生理過程,也能是病理過程。通常,25歲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會逐漸老化發生硬化,而吸煙、高脂肪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都會加速動脈硬化病變。
對高血糖患者而言,血糖過高會引起脂蛋白變性,體內游離的脂肪酸增加,進一步轉變為壞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而且血糖過高時好比醃鹹菜,血液的滲透壓會增高,血管處於高滲狀態,就會損傷血管內皮,是動脈硬化的幫凶。
因此,在各種原因的刺激下,血管內膜最先受損,進而血管壁上形成斑塊,可以導致局部血管硬化、狹窄,血流減少,引起腦供血不足。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更可怕的是,一旦斑塊破裂,膽固醇類的沉積物會順著血流沖到大腦,可快速造成缺血性腦卒中。
糖尿病很多並發症在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而血管病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避免腦梗等高危疾病,糖友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及時控制病情。
1看身體異常症狀
① 語言障礙,理解能力下降,手腳動作不協調,可能預示頸動脈斑塊,如:說話時一瞬間口吃,喝水時手不聽使喚。
② 一過性視野黑蒙,患者突然眼前發黑,看不見東西,十來分鐘後可能緩解,預示著頸動脈斑塊甚至腦卒中。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2定期體檢
對40歲以上的糖友,頸動脈超聲檢查更為簡單、經濟,如有需要也可以在超聲檢查的基礎上進行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檢查。
如果檢查結果正常,建議每年做一次檢查;若發生了病變,可以增加檢查頻率,如每半年或1年檢查一次,並配合下肢動脈等部位的檢查,以全面了解動脈硬化的狀況。
對於較為年輕、病程短的糖友,每3-5年也要檢查一次,如有需要也可每年檢查一次。因為糖尿病患者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提 示
對血糖控制較好且無並發症的糖友來說,要減少動脈硬化等並發症,還得綜合控制血壓、血脂等因素,具體如下:
有些人誤以為一旦頸動脈病變出現狹窄就要進行手術,並非如此。要明確的一點是:手術並不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所有的頸動脈狹窄患者都需要手術干預。是否要手術干預,得由專業醫生評估。
一般來說,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狹窄程度在50%以下的人群,暫時不需手術干預,但需復查,也可採用藥物治療;若頸動脈狹窄超過50%,且伴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一過性視野黑蒙等症狀的患者而言,宜接受手術治療。
對於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狹窄程度在70%以上,或血管造影發現狹窄程度在60%以上,也應接受手術治療。但若頸動脈完全堵塞,出現彌漫性、長段病變,或已經因中風導致肢體偏癱者,不宜接受手術治療。
因此,及早發現並干預頸動脈狹窄,不僅能有效預防腦梗死的發生,在治療上也更有優勢。
如果已經出現了血管病變的糖友,要警惕腦中風等危險疾病,也可以在後台回復“腦血管”,獲取腦血管崩潰前的10個危險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