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頭最臭名昭著的食人雄獅:進化到無鬃毛,吃到鐵路工人罷工!! 觀看數:6654 人
大型猛獸吃人,往往是因為偶然的原因嘗到了人肉,然後一發不可收拾,把更容易捕捉的人類納入自己的食譜。
風哥今天來說一說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兩頭食人獅:19世紀末的非洲「察沃食人獸」(Tsavo Man-Eaters)。
圖:非洲兇猛傳說之察沃食人獸
一、
1898年,英國殖民者在肯亞修建一條橫跨察沃河的鐵路橋,工程完全靠人力修築,其中大部分是印度裔勞工。
察沃河景色優美如畫,但是,黑暗中卻有兩隻幽靈出現了。
圖:美麗的察沃夜景
在鐵路施工的九個月里,兩隻兇殘的雄獅在夜裡潛入工程營地,從帳篷中拖出熟睡的工人咬死拖走,救援人員只有在日後找到殘留的屍骨。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目擊者描述道:這兩頭獅子都是健壯的雄獅,但牠們的脖子上沒有鬃毛,看上去非常詭異。
圖:兩頭食人獅潛入工地
工人們為了保命想盡了方法:結伴巡邏、燒篝火、搭起布滿荊棘的圍欄,但統統無濟於事,這兩頭食人獅輕輕一躍就跳過荊棘圍欄,肆無忌憚的襲擊工人,每夜都有慘叫聲回蕩在黑夜。短短几個月,28個印度工人被獅子活活吃掉。
圖:察沃河鐵路橋施工照片
鐵路工人再也無法忍受這種難以言喻的恐懼,紛紛跳上火車逃離此地,鐵路建設被迫停工了。當地人敬畏的稱呼這兩頭食人獅為「黑夜幽靈」,認為是魔鬼一般的動物。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圖:黑夜幽靈
最著急的人,是負責鐵路建設的英國人帕特森(Lt.Col. John HenryPatterson),他發誓,一定要擊斃這兩頭惡獅。
二、
帕特森是英軍中校、工程師,同時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並獵獲東非巨羚的人。作為軍人和資深獵手,他採取了很多非洲捕捉野獸的方法:食物下毒、設陷阱、下索套,但兩頭獅子很狡猾,從來不上當。
圖:帕特森戎裝照
最終,他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守株待兔。
帕特森堅持熬夜放哨,雖然他的崗哨看上去搖搖欲墜不堪一擊:僅靠四根搖晃的柱子支撐的簡陋崗棚,有幾次,他故意不收屍,想吸引獅子前來。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圖:李-恩菲爾德短步槍(上)和馬蒂尼-亨利步槍(下)
終於,在12月9日夜裡,他發現了其中一頭獅子並開槍射中了牠的後腿,獅子逃走了,但很快又帶傷潛回,反過來兇悍的追蹤帕特森,這次帕特森用李-恩菲爾德短步槍數次擊中牠。第二天早上,在附近發現牠的屍體。
圖:帕特森和第一頭食人獅屍體
這頭雄獅體型很大,從鼻子到尾尖約九英尺八英寸(3米),用了8個工人才把屍體帶回了營地。
20天後,第二頭食人獅被帕特森同樣方法擊斃。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圖:第二頭食人獅屍體
幽靈驅散了,這下鐵路工人安心返回工地,第二年的二月份最終建成了察沃河大橋。
帕特森在完成這一壯舉后,收到了監工和工人們送的一個銀碗,並附有一封感謝信:「您救了我們的命,願快樂伴您一生。」
後來,帕特森將兩張獅子皮做成了地毯,1924年以5000美元賣給了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連同其頭骨被用於永久展示。
圖: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察沃食人獸」頭骨標本
三、
察沃食人獸被擊斃了,牠們創造了最臭名昭著的獅子吃人記錄:據帕特森統計,牠們一共殺死了135個人(此記錄存疑,有人認為牠們只殺死了30多個)。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不過,牠們還是留有兩大疑問。
第一大疑問是:牠們為何沒有鬃毛?
圖: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察沃食人獸」模型
兩頭獅子看上去很與眾不同,牠們沒有非洲其他地區,比如塞倫蓋地草原雄獅威風凜凜的鬃毛。
帕特森對此的解釋是:牠們進化了。察沃地區比塞倫蓋地更加炎熱乾燥,雄獅的鬃毛只會影響散熱,浪費牠體內的寶貴水分,使牠們在捕獵、巡視領地時更加氣喘吁吁。生命服從環境,這是兩頭進化成功的獅子。
第二大疑問是:牠們為什麼執著於吃人?
圖:西方油畫中的「察沃食人獸」
動物學家分析道,1898年肯亞爆發了牛瘟病,使獅子的傳統獵物大量減少,迫使牠們尋找新的的食物來源。而幾個世紀以來,阿拉伯商隊經常路過察沃河,死掉的奴隸就漂在河中,很可能獅子的祖先就吃過了人屍。從此,這種吃人的信息素就遺留在牠們後輩的基因里,食物匱乏時它們就開始捕殺人類。
另外,檢查中發現第一頭獅子牙齒已經嚴重受損,這使得其喪失了捕殺自然獵物的能力。
說到底,帕特森總結道:「因為人類更慢、更弱、更無防備。」
圖:「察沃食人獸」的傳奇故事無數次被小說和銀幕重現
後記:今天的察沃國家公園是肯亞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活躍著無數羚羊、大象、河馬和獅子,「察沃食人獸」的傳說是一大賣點:公園管理人員會滔滔不絕介紹,並拿出幾隻說不清來歷的「食人獅牙齒」供遊客觀賞。直到最近,肯亞政府還曾與美國方面談判,要求其歸還兩隻「察沃食人獸」遺骸,希望這一肯亞歷史遺產回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