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認識自己的根,國際化以後有的是機會」──我是哪裡人?匈牙利爸爸、台灣媽媽的認同教育 觀看數:417 人
剛從斯里蘭卡旅遊一週回到布達佩斯。
斯里蘭卡人非常親切、善良。
見到外地人最愛問的第一句開場白是,
"What country are you from?"
記得與我先生和路路
去參觀當地一位知名建築師的故居時,
導遊開頭就問了:
"What country are you from?"
我指指我先生說:
"He is from Hungary, I am from Taiwan."
路路插嘴了:「媽媽,你還沒有說我。」
我笑笑跟導遊說:"He is half-half."
Gabor 笑著接下去:"He’s a new breed."
小鬼嘟著嘴巴,
看不出來對我們的答案是否滿意。
我彎下身問他:「那你覺得你是那裡人啊?」
小孩對身分意識的發展很有意思,
我想可能混血兒尤其有趣。
從小,
Gabor 就要路路清楚認識到他的兩個血緣,
並以它們為榮。
從路路出生開始,我們家沒有混過語言。
路路從會說話開始就跟我說中文,
跟他爸爸說匈牙利文。
由於我和 Gabor 之間說的是英文,
就算路路聽得懂我們的對話,
我們還是堅持用中文和匈文跟他對話。
我們一直淡化英文在我們家的重要性,
因為英文相對來說是三個語言裡面最容易學的,
我們不希望路路因此而選擇了英文,
不在匈牙利文和中文上面下功夫。
比如,教三語小孩說中文的「不」,
其實不是很容易。
英文的一個"No",
匈牙利文的一個"Nem",
都比中文的「不要」、「不好」、
「不吃」、「不喜歡」來的簡單許多。
但是只要父母堅持,
就算是我們這種住在歐洲的混血家庭
也是教得出來的。
路路開始說話時,是先開始說中文的
(這很正常,
因為進幼稚園前我在家帶得比較多)。
他曾經試過跟他爸爸說中文,
Gabor 的回答是(以下原文為匈牙利文),
"Sorry, my little son,
I don’t understand Chinese."
孩子沒輒,就跟爸爸說匈文了。
記得路路中文老師教路路〈滿江紅〉的時候,
路路回來背給我們聽。
小孩子非常興奮,
覺得這個英雄太棒、太英勇了,十分的崇拜。
結果,爸爸說出匈奴跟匈牙利人的關係,
路路當場就楞住了,
他非常困惑,不知道要選那邊,
是選岳飛,還是選匈奴?
搞得我們哈哈大笑。
文化傳承方面,
Gabor 很少給路路看當代的
好萊塢影片或是卡通,
因為他覺得 80 年代後的迪士尼
都極度商業化和美國好萊塢化,
看多了小孩一會受這樣文化的大量洗腦,
二是小孩看多了會較難接受其他的文化方式。
同時,Gabor 覺得這類的大眾文化
日後一定無法避免,
所以他想能 delay 多久就多久。
我是唸大眾傳播出身的,
對文化比較也非常感興趣,
雖沒他想的這麼細緻,
但很贊成他的理念。
對於文化,Gabor 希望路路不只
只學到中文的語言和文字,
而是能熟悉基本的歷史、文學、和理念。
從路路 2 歲左右的時候,
我就決定在中文教材方面給他大量的傳統素材,
儘量避免給他「進口文化」。
我的初衷是因為在匈牙利,
路路用中文的時間其實是他生活上 50% 不到,
若他接觸的內容混了,會很難形成一個體系。
我們從盤古、女媧、哪咤、西遊記開始,
一直到了現在的三國演義。
我總是到了覺得他很熟悉這些題材了,
才會加入一些像宮崎駿這樣
我自己很喜歡的外來卡通。
路路的自我認同是我們這樣打造出來的。
在同年紀中的孩子,
路路算是異常「傳統」的。
大家覺得來自 Gabor 做廣告、
我做時尚的父母來說,這很詭異。
但我們的堅持是,
先把根基和自我認識建立好,
要國際化以後有的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