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要盲目「來日方長」,因為你很容易因此而錯過人生轉機! 觀看數:416 人
(一)
從吃一盤菜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兩種人。
一種人先把最愛挑出來吃掉,第二種人只有先吃掉不愛的,才能心安理得享用自己愛的。
前者鬥膽先甜再苦,後者甘願先苦後甜。
我舅舅和我媽就是這兩種人。
小時候,外公給我媽我舅每人各一支香蕉,我媽常常捨不得,想留到看電影的時候吃(我媽小時候愛看電影,雖然窮,外公還是會定期給她錢買公共電影票),
而我舅總會先吃掉他自己的,然後再搶我媽的。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至今,我媽和我舅,過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
一個操持維繫家庭,一個放浪形骸人生。
(二)
我媽的心態,是典型的「來日方長」——
最好的,一定要裡留到最「值」的時候。
它的背後,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有力的,它與人的惰性作著鬥爭。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裡提出了一個詞,叫「清教精神」——
它意味著克制、苦修、忍耐、勤勞、規劃……韋伯認為這個東西帶動了整個近代資本主義經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必須承認,生產力的提升依賴於強大自製力和自我驅動。
成功者總是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
這其實並不是「來日方長」,而是一種有計劃、有預見性的行為,是為了達到最終結果而進行的開源節流。
這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計謀,不是來日方長。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讓大部分人困擾的「來日方長」,大多只是一種出於慣性的拖延與愚昧,
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為何要「來日方長」,也不曾為那個「來日」而努力,只是覺得如果「好東西」當下就被享受掉,一定會有「報應」。
本質上,這是一種由於對未來的無為而導致的恐懼,只能通過苦行來化解。
(三)
「來日方長」歸根結底是一種靜態固封的狀態:
越少消費,越少折騰,未來才能更富足,
然而並非如此。
首先,時光不可逆,你永遠失去了當下鮮活的快樂。
上學時想去個地方,想著畢業時再去;結果畢業前要找工作考公務員亂成一鍋粥,同學散夥,再無人提起;
工作時,想弄點愛好,想著穩定了再說,結果有錢了卻沒有閒,愛好成為了最麻煩的事,不如睡大覺;
買了貴重衣服,不捨得穿,掛在櫃子裡;硬生生放到過時,不再想穿;
買了昂貴水果,不捨得吃,擱冰箱裡存著;漸漸變酸變硬,不想再吃;
更重要的是,你失去了進一步延展生命空間的機會。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消費,其實是對生活的參與。
當你放棄了消費或享受時,也就錯過了一些與生活發生深層關係的機會。
舉個例子,老人總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
尤其是人情。
當你越怕麻煩,越不「作」 ,你與他者發生關係的廣度和深度就越小。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只有當你使用/消耗每一種關係時,才能獲得更多新的關係和可能。
這正是人與人之間一個重要差異,也導致了其財富地位的區別——
有些人對失去的害怕,要大大超過對獲得的慾望,所以越來越窮。
我們會發現,越是處於上層鏈條的人,總是花精力在Creat(創造)上,會不斷盤活已有資源,滾出越來越大的雪球;而下層食物鏈的人,只在費盡心思Keep(保存)所有,反而越來越貧乏。
那些活生生將衣服挨到過時、水果留到變質的人,最後竟會有一絲變態的解脫感;
那些捨不得花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情的人,回首時也竟有一絲淡淡富餘感!
好像覺得:這怪不得我自己,生活自然而然就拖成了這樣,沒法改變了。
說到底,骨子裡是怯弱而被動的,忍不住用前半輩子中規中矩的苦去換後半輩子中規中矩的穩,並享受著這一切。
其實,這是一個觀念問題,要突破一個心理障礙:
人如果合理消耗與投入,就會有所出路。
享受快樂,並不是一件壞事。
因為消費,總是和生產緊密相聯。
人挪,活。
(四)
不要盲目「來日方長」,
因為你很容易因此而錯過人生轉機。
「我想做我自己喜歡做的工作」——「不著急,來日方長。」
結果30老遠轉型,體力不濟,行業大變。
「男朋友要出國4年,我該不該等?」——「不著急,來日方長。」
結果男人為了綠卡在國外跟另一個女人結婚了。
當人並不是出於自己的目的而拖延時,就會失去一種敏銳性——意識不到生命中可能引起質變的機遇。
現在,我時常會想像著一個情景:
那個小女孩捧著新鮮誘人的香蕉,幻想要留到最美時刻。
中途經歷好幾次男孩的搶奪,好不容易熬到電影院。
本分老實的她,在黑暗中挺直腰板,敬畏地摸出早已捂出黑斑的香蕉,
一口一口,小心翼翼地,享用著屬於自己的踏實和寧靜。
參考來源:http://www.insightslife.news/show/6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