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分享

 

為什麼 感性的人 更容易 成功?

 

 


.                                                                       (圖片擷取自:符號大全)  

在我開始依照自己的經歷寫一些職場文章時,

我總是大力宣導多使用理性思維,

儘量控制情緒化的自己。當我開始接觸

一些心理學時,我的想法也有了潛移默化的改變。

感性是潛意識對我們深情的呼喚,

正確看待和利用感性認知,

將帶來思維和行為模式的巨大飛躍。

對於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

就是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榮格

繼續看下去...

認識自己的壞習慣和慾望

就是和過去的自己和解

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回首自己的過去,

因為在潛意識中我們認為過去的自己不好,

太多痛苦、太多黑暗,我們總是期盼

通過現在的努力,

可以遇見未來那個完美的「我」。

認知自己的過程就是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的過程,

不能正面過去的苦難,

那生命的經歷只能隨著歲月的輪回,

一次又一次的重複。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正確認識我們的壞習慣和欲望   

我們都有一些自己不喜歡的壞習慣,

比如做事拖拉,喜歡到 deadline 才匆匆完成工作;

比如明明想減肥,就是忍不住逛吃逛吃;

比如明明知道不該喜歡那個人,

就是忍不住被吸引,去靠近;

還有根本就戒不掉的網癮,追劇、追小說等。

我們通常會把這些行為歸咎為自制力太差、

內心只想滿足低層次需求的羞愧和

性格有缺陷的自我評判。

其實負面的行為背後

都會有一個正面的動機。

接受自己的壞習慣

正確引導積極轉變

工作拖延的深層原因也許在於根據既往的經驗,

最後時間交上去的成果

可以避免一些上級吹毛求疵的指責。

追劇、追小說背後是我們的完成欲、

求知欲、獵奇欲的驅使。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青少年的網癮一般都是家庭關愛缺失的回饋。

不能控制自己去愛上一些「壞人」,

跟小時候與父母的親密關係有很大的關聯。

我們需要學會接受「壞習慣」,

這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

如果帶著感激的心去面對我們仇視的壞習慣,

不再通過所謂的自製力去消滅、打壓它們,

我們就可能正確地去引導

這部分人格中蘊含的能量,做出積極的轉變。

恐懼≠懦弱,

恐懼中發現對自己重要的東西

正確看待我們的恐懼,是認知自己的關鍵環節。

戰勝恐懼是一個人強大起來的表現,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恐懼的情緒

提供的潛意識的巨大資訊。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很多人都有過怕黑的經歷,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際關係的穩定,

小時候怕黑的情緒大大得到了緩解,

那是因為對黑暗的恐懼就是內心

對親密關係的渴望,對寂寞的抵抗。

如果一個成年人還對黑暗中的獨處

有深度的恐懼(比如長期不敢關燈一個人睡覺),

那他/她小時候或者曾經一定因為親密關係分離

遭受過巨大的創傷,一直未能治癒。

恐懼隱藏著

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答案

恐懼程度越高,答案就越重要。

在我們身邊有一個趨勢,

能承受孤獨的人是強大的。

我一個人就 OK,不去發展關係,

就可以修煉更強大的內心,

從而避免因為親密關係帶來的傷害。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有的人白天拒絕別人對自己心靈領域的入侵,

享受孤獨,晚上流連夜店,試圖用沒有品質,

沒有深度的性關係來彌補,

須不知這種方式只能帶來更多深層次的問題,

內心的恐慌感越來越強烈。

不能直面自己的恐懼,正視自己內心的需要,

用逃避的方式只能加大恐懼。

用意識來強烈壓制潛意識,

用思維來控制本我、實現自我的方式,

只能帶來人格的分裂。

從恐懼的事情中

去發現真正的自我需要,

認識到這也是自我的一部分,需要不是罪惡,

反而是人性的閃光點。接納恐懼,

找到恐懼的本源,是自我成長的重要一步。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從現在的親密關係中,認識潛意識中的自己

痛苦和恐懼的源頭

都應該從自己的童年尋找

有很多讀者來信諮詢,

我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我對他/她那麼好,

他/她為什麼還要離開我?」

很多現在經歷的痛苦和恐懼的源頭

都應該去我們的童年尋找。

如果現在開始檢視,

你最重視的關係是什麼,

是夫妻之情,是母子/父子之情?

你會發現,我們成年後與人相處的模式,

其實就是我們小時候與親人相處模式的重複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女性總是不自覺的

按照父親的標準挑選物件,

而男性被吸引的物件性格

總是或多或少的與自己的母親相似的原因。

你現在對待孩子的方式,

是你內心渴望小時候你的父母對待你的方式。

你把深層次對自己父母的渴望,

轉嫁到你的孩子身上。

但是現在很多關係的破壞甚至斷裂源自

我們都試圖去控制關係,

試圖去改變對方。

小時候最討厭聽到爸媽爭吵

長大後卻成了她最討厭的那種人

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位讀者家裡有一個強勢的媽媽

和一個懦弱(在媽媽口裡:沒本事)的爸爸,

小時候她經常聽到媽媽與爸爸爭吵,

但無能為力。長大後,她總是被

類似性格的男人吸引,

最終選擇了其中一個做自己的伴侶,

並在親密關係開始後,試圖不斷地刺激他,

想把他改變成一個有本事的人,

這就是典型的親密關係的投射。

她希望自己強大起來後,

可以把爸爸變成更好的人。

就像她無法改變自己的爸爸一樣,

她現在同樣無法改變自己的愛人,

如果現在不能深層次地認識到

與伴侶相處模式的原因,

她勢必再遭受一次小時候受過的傷害,

承受更直接的痛苦。

別試圖用愛控制孩子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包括我們的配偶、孩子。

不要用愛做藉口去控制、改造他們,

去治療我們內心深處受過的傷和

曾經沒有得到過的愛。

對身體無微不至的照顧,

代替不了對心靈的理解和接受。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則說,

關係有兩種,一種是我與它,

一種是我與你。當我將你視為滿足我

需要的工具與物件時,這一關係就是我與它。

當我沒有任何期待與目的,

而是帶著我的全部存在與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時,

這一刻的關係就是我與你。

認知才能接受。接受過去那些不能改變的事實

(無法選擇的父母,受傷的過去,離去的親人)

接受當下,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我們也會有悲傷、恐懼、憤怒的情緒。

接受才能改變,

利用悲傷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用理解和寬容重新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

認知→接受→理解→改變

感性的人懂得認知並接受自己的錯誤,

理解他人的想法,並學會改變自己的不完美,

他們看得比別人更長遠,

因此能夠感受更多人的感受

理解不同立場的人的想法,

學會包容、同理他人,

我們都將遇見更好的自己。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熱門推薦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433人都推薦這個。




 





Love分享
 

 

 

 若有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 請瑱 侵權通知書 本站將會刪除或修正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