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分享

 

二十四節氣的養生

 

二十四節氣養生節氣對人體的影響 節氣是由太陽、地球和月亮的運轉規律產生而制定的,是季節變更的重要標誌。由於太陽、地球、月亮以及其他星體的空間位置總是在不規則地連續變化,同時造成宇宙能量的不斷變化,而

 


節氣對人體的影響

節氣是由太陽、地球和月亮的運轉規律產生而制定的,是季節變更的重要標誌。由於太陽、地球、月亮以及其他星體的空間位置總是在不規則地連續變化,同時造成宇宙能量的不斷變化,而這種變化在節氣前後波動最大。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言:“二十四節氣,節有十二,中氣有十二,五日為一侯,氣亦同,合有七十二侯,決病生死,此須洞解也。”

《內經》中指出人體臟腑、氣血,隨著節氣變化,出現週期性盛衰。如春溫,夏熱、長夏濕,秋涼,冬寒。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一年中節氣更迭,人體陽氣中有升、浮、沉、降節律。脈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體形成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規律。我們應以人體隨著節氣變化而產生變化進行調治,才能更好防病和醫療。

《素問.藏氣法時論》“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因此,人體臟腑功能活動與自然界四時陰陽消長節律統一起來,形成五時應五臟,陰陽消長同步的有機整體。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反映出人與天地同參,故五臟各以治時。如年節氣受邪,產生相應的病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冬傷於寒,冬生咳嗽;春傷於風,春必溫病;夏傷于暑,夏生積泄;秋傷於濕,秋必咳瘧。”這就指出四時不同,各有其多發病及其病潛,且有節氣規律,可及早預防。

節氣灸的意義

根據中醫“天人合一”思想,“天”的變化自然影響人體,而節氣對人體影響有兩個方面:

1、由於節氣前後氣候變化比較大,一個人如果有舊患或宿疾,他的適應能力和機體抵抗力就弱,往往會在這個時候發病或病情加重。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據醫學統計:心臟病、中風、哮喘等疾病多發於節氣前後和半夜。因為當外界氣候條件的變化超過身體的應變能力時,人就會生病。這正是《黃帝內經》所講的“邪之所腠,其氣必虛”。

2、由於宇宙能量在節氣前後變化較大,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運用一些特殊的方法進行干預,把宇宙能量轉化為我所用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節氣灸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成功的把宇宙能量轉化為我所用的典範。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通過做節氣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病能力。這樣,當外界環境及氣候等因素發生變化時,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二十四節氣灸的作用

(一)、節氣灸的作用

“節氣灸”是在特定的時令節氣,選擇具有強壯作用的腧穴進行艾灸,以溫壯元陽,激發經氣,調動機體潛能,提高機體抗病與應變能力。“節氣灸”為我國歷代醫家及百姓所喜聞樂見並沿用至今,在傳統防病保健領域裡佔有特殊的地位。

1、 扶正祛邪:用以預防治療感冒、體虛易感、慢性氣管炎、過

敏性鼻炎、哮喘、蕁麻疹等呼吸系統疾病及過敏性疾病

  2、 助陽祛寒:用以治療胃寒、胃脹、胃痛、腹脹、腹瀉等脾胃

病及頸肩腰腿疼痛、畏寒、手腳寒涼、風濕、類風濕、骨性

關節病等;

  3、 疏肝理氣:用以治療失眠、易怒、焦慮、抑鬱等。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4、 扶陽固本,強身健體,調整五臟正氣, 增強身體抗病能力。

(二)、 天有八紀節氣灸

    《內經》有“天有八紀”之說。即春分,秋分,春至,夏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些八紀都是一年中節氣陰陽,寒熱交替的紐樞,而冬至和夏至是陰陽主氣交接的節氣,二至對疾病影響很大,俗語說,重病難過冬至,過了冬至可過年,此時用艾灸辯證取穴強壯身體,是最佳選擇。

 

(三)、 三伏灸,三九灸

   三伏天和三九天灸治,根據《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前者乃“冬病夏治”,後者乃“夏病冬治”之理。。

三伏灸在最熱的季節,三九灸在最冷的季節;三伏灸在每年夏季最熱的三伏天,順應大自然陽熱降伏收藏的力量,以艾灸的陽熱之力補充人體陽氣;三九灸在每年冬季最冷的三九天,順應大自然陽熱萌動上升的力量,以艾灸的陽熱之力來補充人體陽根,幫助人體陽氣源源不斷的生化。

三九灸是三伏灸的延續和加強,三伏灸是三九灸的延續和加強;二者互為始終、相互加強、相互補充;二者都是扶助正氣、調節人體免疫機能,達到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的作用;二者出發點基本相同,但灸養的目的不同,《內經》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不可傷中下之陽,秋冬不可傷中上之陰。夏養三伏、冬補三九,“三九灸”與“三伏灸”相配合,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力。

(四)節氣灸的時間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冬傷於寒,冬生咳嗽;春傷於風,春必溫病;夏傷于暑,夏生積泄;秋傷於濕,秋必咳瘧。” 這就指出四時不同,各有其多發病及其病潛,且有節氣規律,可及早預防。

   由於宇宙能量在節氣前後變化較大,節氣前後三天,共七天都是節氣灸的最佳時節。通過做節氣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病能力。這樣,當外界環境及氣候等因素發生變化時,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二十四節氣之六氣

第一步氣——風(大寒,立春,雨水,驚蟄) ,

第二步氣——熱(春分,清明,穀雨,立夏),

第三步氣——火(小滿,芒種,夏至,小暑),

第四步氣——濕(大暑,立秋,處暑,白露),

第五步氣——燥(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第六步氣——寒(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1、立春養生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2月3日或4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春意味著,從這一天起,冬天已經結束,溫暖而充滿生機的春季開始了。春季灸療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

立春助陽生髮,“打春凍人不凍水”,陽氣鬱積易上火,立春艾灸養陽助生髮,清熱解毒。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調肝養肝,助陽升發,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宜食:韭菜,香椿,百合,茼蒿,薺菜,豌豆苗,春筍,山藥,藕,蘿蔔,荸薺,甘蔗,芋頭等。

   宜:多梳頭,清熱解毒,補陽氣; 忌:吹風,刺激性食物

2、雨水培土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 《月令七十二 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天氣回暖,冬雪都轉化為了雨水,導致降水量逐漸增多。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濕邪易困擾脾胃。中醫認為,雨水之時,木旺而土氣尚弱,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於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鬱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會出現肝木克脾土的情況,雨水之時,艾灸要健脾理肝,才能使肝氣不致橫逆。

   宜食:雨水宜調肝健脾。宜食糯米,燕麥,高梁,南瓜,茼蒿,四季豆,板栗,紅棗,山藥等。其中茼蒿是時令蔬菜,最適宜。。推薦荔枝大棗粳米粥。

   宜:喝粥,補腎健脾; 忌:立即收起冬衣

3、驚蟄涵木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3月5日或3月6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震震,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順時養陽春天肝當令,驚蟄護肝正當時。而此時人體的氣機會在立春及雨水之後進一步升發,此時的艾灸,要更加重視肝氣的調達與情志的舒暢。 培補正氣,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

   宜食:多吃白菜,包心菜和菠菜,幫助排毒。具有補腎滋陰功效的中藥女貞子。滋陰清肝火,最常用菊花,有克制燥氣的功效。 吃 一些偏陽性的青椒,韭菜,蔥頭,豆芽等來養護我們的陽氣。

    宜:養護陽氣,較緩和地運動; 忌:過度操勞。

4、春分清補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月令七 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意思是說,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3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艾灸時應注意補益和升發都不易太過。要防舊疾發;百草發芽,百病發作,春分防故疾復發。春季眼病高發,調補肝腎是關鍵。

  宜食:多吃青色食物。少吃羊肉,牛肉,火鍋。“腎為肝之 母,肝腎同源。”內熱損耗肝血。

宜:清補,養肝 忌:房事過度,七情太過。

5、清明調暢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4月4日或5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此風屬巽(xun )故也,萬物齊乎巽(xun),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清明是養生的重要節氣,一方面氣溫漸升,需要適當減少衣物;另一方面,在祭祀的環境之下,要注意消極情緒對健康的影響。清明的艾灸宜陰陽平調,祛肝經鬱熱,健脾祛濕健胃,補腎益精。

宜食:要多吃一些散寒、利濕的食物,如大蔥,洋蔥,生薑,冬瓜,紅豆,扁豆等。推薦茉莉花茶,去寒邪,助理郁忌食易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鮮,鹹菜,竹筍,毛筍,羊肉等發物。

宜:保暖,戶外運動; 忌:辛辣,甜膩性食物,“發物”。

6、穀雨補益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為穀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穀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意思是說,穀雨時節,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與穀類作物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關係。穀雨節氣的氣溫雖以晴暖為主,但早晚仍有時冷時熱之時,此節氣的灸療,仍要補益陽氣,但穀雨時節人與作物一樣,是受陰液滋養的重要時節,故艾灸時要注意補氣益精。

宜食:穀雨是春季的尾聲,此時的消化功能正處於旺盛時期,身體補益的大好時機。但不能像冬天一樣進補,應適當食用補血益氣食物,這樣可以提高身體素質,為安度盛夏打下基礎。如香椿、菠菜、黃豆等。

宜:清肺熱,常按摩; 忌:暴飲暴食。

7、立夏淨心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假”即“大”之意。進入立夏,萬物進入生長旺季,故立夏過後,是農作物耕作階段。立夏之後,人們以單衣為主,要謹防外感病,慎食冰冷。立夏艾灸養心正當時,《黃帝內經》特別強調:“夏季“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養心敗火最安全。

    宜食:夏季食苦,苦味入心,可瀉心火。可吃苦瓜,芥藍,蕎麥,奶油生菜來防治。蓮子心,有寒性而不損傷陽氣。不可吃冰鎮水果,可吃些梨(腸胃不好的少吃)、香蕉等涼性水果(不要空腹吃),或蘋果、檸檬、番茄(胃酸過多者少吃)等溫性果。宜:保持良好情緒,養心入靜。 忌:心火過旺,飲食沒有制。

8、小滿利濕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意思是小滿過後,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發育不成熟。小滿節氣正值5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濕熱重,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濕症、濕性皮膚病等疾病。小滿除濕正當時,人憑藉天地裡靈氣而生,順應四季更新變化的規律而成長。按未病先防的養生觀,灸療時要適當增加艾灸時間,使寒濕之氣從汗而解。“夏季人體多內熱,千金難買六月瀉”。

   宜食:內熱是陰陽失衡,並非真的有熱,分實熱和虛熱。“陰虛則內熱”。平時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
 

9、芒種固益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6月5日或6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思是小麥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稱為“芒種”。

  “五月肝臟氣休,心正王。宜減酸增苦,益肝補腎,固密精氣,臥起俱早....”芒種時節,氣溫升高,部分地區開始出現梅雨天氣,艾灸需要益肝補腎,健脾利濕,預防濕熱對身體的影響

宜食:健脾祛濕的食物有山藥薏米粥,蓮子,扁豆,茯苓,荷葉茶等。五月為百毒之月,少吃野味。

    苦味入心,可瀉心火,如苦瓜,萵筍,絲瓜,芹菜,菊花,百合,荷葉等。

芒種天氣炎熱,適當補充鉀元素有利於體內鉀、鈉平衡。含鉀的食物有蕎麥、玉米、紅薯、大豆等。水果以香蕉含鉀元素最高。蔬菜以菠菜、甘藍、芹菜、萵苣、山藥等。

    宜:午睡,勤消毒,注意衛生; 忌:物品發黴,疾病傳染。

10、夏至清補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二十四節氣的夏至。夏至時節,氣溫雖然沒有到達最高點,但是悶熱的天氣還是容易使人出現中暑的現象,“暑易傷氣”。從中醫理論講,夏至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艾灸以養心健脾,清暑利濕為主。

宜食:夏季清補:先清解,後補益。夏季宜選用清補法養生,可以多吃點綠豆,薏米,小米等,消除濕熱,補氣生津。清補可食用海帶,竹筍,芡實,意苡仁,冬瓜,蓮藕。“心火過旺則克肺金”,《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而味苦之物能助心氣而制肺氣。苦瓜是敗火能力,還有苦筍,苦丁茶。當然,為營養均衡,也適量吃些肉,蛋類等食物。

    宜:調理脾胃,消暑利濕。 忌:熱中風。

11、小暑護陽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7月7日或8日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熱,沒到最熱之時。夏季為心所主,所以,艾灸時要顧護心氣、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小暑應避暑濕;《道德經》說:“我命在我不由天,善於養生的人長壽,不會養生的人早亡”小暑謹防暑濕至水腫。夏季多汗不正常,找心腎來幫忙。經常盜汗,“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心腎功能必出問題。艾灸以養腎扶陽為主。

    宜食:六月肝氣微,脾臟獨王。宜減苦增鹹,節約肥濃,補肝助腎,益筋骨。謹防暑濕致水腫,多吃祛濕食物:薏米,冬瓜,黑芝麻。女性避免宮寒,喝些紅糖薑茶。切記夏天勿貪涼。西瓜為“天然白虎湯”,性寒,脾胃虛弱者不宜多吃。

   宜:養心,保持樂觀心態;

   忌:貪涼及過多冷食。“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12、大暑發散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7月23日或24日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就是非常熱。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防中暑。中醫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夏季時節是最佳的灸療時機。

暑期濕氣重,當心起腳癬。腳濕氣與五臟有關,與濕邪有關。多吃一些排毒又祛濕的食物,忌辛辣食物和煙酒。外治,可用艾絨加花椒水泡腳。艾灸內調以強腎健脾利濕為主。

宜食:大暑厭食,多為脾胃受涼。“晨起三片薑,百病消災殃”。推薦生薑紅棗粥。暖胃食物還有山藥,大米,小米,糯米,黃豆,香菇,桂圓等。

   遠離陽暑,綠豆是清熱的佳品。而馬鈴薯,紅薯,香菇,山藥可起到益氣的作用。補水也是關鍵,多吃一些涼性蔬菜和水果,如絲瓜,黃瓜,生菜,西瓜,蘋果,桃子,香蕉等。

   宜:清熱補氣,冬病夏治。 忌:食欲不振,暑濕。

13、立秋收養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立秋時節的灸療,以平穩收養為原則。立秋養脾胃;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素問.金醫直言論》所說“秋氣者病在肩背”。立秋養收,以順應天地之氣,艾灸祛濕養胃,養肺斂收,不宜過分宣散。

宜食:飲食上以養肺為主,增咸減辛,助氣補筋,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多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酸味食物。勿食豬肉,損人神氣。暑熱傷人,耗氣傷陰。不能吃寒涼食物,多吃養陰的食物,如蘿蔔、茅根、荸薺、番茄等。

   貼秋膘。根據中醫四季五補原則,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淡補,是補而不膩,食用一些具有健脾、 清熱、利濕的食物,如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等清淡食物。生藕能清熱生津止渴,防治秋燥,熟藕能健脾開胃益血。。“立秋後十日,瓜宜少食。”

  宜:祛濕養脾胃,食補。 忌:陰暑,秋老虎。

14、處暑滋陰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去也,署氣至此而止矣”。“處”即“終止”之意,即炎熱的夏天將過去。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但此時外界的暑濕之氣還沒有完全消褪,人們依然貪涼飲冷,艾灸時要以健脾養胃著手,避免消化道疾病的發生。

防溫燥;秋三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艾灸以滋陰補陽入手,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宜食:處暑至,秋燥來,少辛增酸防秋燥。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藕、菠菜、鴨蛋、蜂蜜等。多吃一些酸味水果,緩解身體的旱情,不吃西瓜之大寒瓜果。少辛是為了減少肺氣的耗散。其他一些時令果蔬,如黃瓜、番茄、冬瓜、梨、大棗、銀耳、百合、蜂蜜等,可以多吃。

   口乾舌燥,叩齒生津以去燥。李時珍宣導,常含棗核令口行津液,咽之佳。如果乾咳無痰可用幹銀耳加雞蛋,加糖服用;鴨梨粥,有清心、降火功效,適用於肺熱嗽。

   宜:早睡早起 ;滋陰潤燥 忌:秋燥,辛辣食物。

15、白露養陰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西曆的9月7日或9月8日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意味著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白露即為典型的秋季氣候,此節氣雖然暑氣漸去,但在北方,秋燥之氣漸重,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此時當養陰。艾灸以潤肺化燥,養陰生津為主。

    注意:八月心臟氣微,肺金用事。宜減苦增辛,助筋補血,以養心肝。春捂秋凍,不要過快的加衣服,身熱汗出,陰津傷耗。秋凍有度,溫度低於10度需加衣。頭腳,肚臍不要秋凍;此時應當穿襪子防寒,“寒從腳起,熱從頭散”。“腳暖腿不涼,腿暖身不寒。”

  宜:養陰化燥 忌:貪食寒涼,穿過於暴露的衣服。

16、秋分護肺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秋分也是養生灸療的重要節氣,此時氣候漸漸轉涼,秋分防燥涼,灸療時間可較夏季適當延長為主,增強衛氣,提高抗寒能力。

宜食:秋分開始,多屬涼燥。介紹兩種食物:梨子,生食,可清六腑之熱;熟食,可滋五臟之陰。熟食去皮後蒸煮均可;還有白蘿蔔,可克制深秋涼燥。但脾胃虛寒,體質虛弱者少食蘿蔔。

    秋季大便“不便”,皮膚乾燥瘙癢,從調肺即可治療。介紹治療便秘的潤肺美食——銀耳。還可選擇一些具有潤肺功能的食物,如:梨,蜂蜜,冰糖,大米,蓮子,百合等都具有調肺通便的功能。

宜:清肺熱保養肺陰,護肺。 忌:秋燥,寒涼。

17、寒露養收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為二十四節氣的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意思是寒露節氣之後,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萬物隨著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防寒涼“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九月陽氣已衰,陰氣大盛,暴風數起,切忌賊邪之風。宜減苦增鹹,補肝益腎,助脾資胃”。艾灸時必須注意保養體內之陽氣,不能離開“養收”的原則。

    宜食:寒露“熱水泡腳,勝吃補藥”。寒露肩周炎來襲,多吃木瓜,絲瓜,韭菜,山楂,當歸等理氣,活血,通絡,強筋作用的食物。寒露宜食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等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的食物。不宜吃蔥蒜等刺激性食物,損人神氣。

    宜:熱水泡腳,保養頭髮。 忌:運動過度,過度悲傷,

     情緒過激。

18、霜降進補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10月23日或24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意味著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霜降之時乃深秋之季,艾灸仍以護陽為主,宜進補。

    中醫上有句古話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濕產生的根源在於脾胃功能失調。所以從根本上祛濕就要健脾。另外,中醫裡還有句話叫“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就是說氣雖出於肺,但卻是根於腎的,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

   宜食: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一年補透透,不如霜降補”。中醫認為,健脾最快的是山藥,薏米粥,紅棗,牛肉,四季豆,芡實可常食這些東西。可以多吃一些性溫熱而不偏燥的食物,如核桃仁,黑豆等。少吃寒性食物,多吃一些兼補三髒(脾肺腎)的食物,如山藥,栗子,核桃等。山藥是三髒同補第一藥食。多吃暖胃食物,如南瓜,胡蘿蔔,甘藍,紅薯,花生等。

    宜:進補,調養脾胃,防寒保暖; 忌:著涼,氣喘發作。

19、立冬養精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11月7日或8日為立。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所以,立冬時節的艾灸應對腧穴的艾灸時間適當延長,達到補益陽氣的作用。立冬當養精補腎精,《黃帝內經》講“冬三月,些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十月心肺氣弱,腎氣強盛,宜減辛增苦,艾灸以養腎臟。

宜食: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立冬補冬,先健脾胃,以防“虛不受補”。進補是對虛證的治療方法,現代人真正的虛不多,失調更為嚴重,所以冬季進補配合艾灸辯證施治,是最理想方法。冬季應該多吃大白菜,薯類,圓白菜,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長江以南地區以平補為主,北方以溫補為主。平補如粳米,玉米,水果,蔬菜,適當增加禽,蛋,肉,乳類,扁豆,白菜,牛奶等。還有即補氣又補陰的山藥,蜂蜜,既補陽又補陰的枸杞子。溫補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等。

   宜:進補,養陰護陽,補腎精;

   忌:腸道傳染病,乙腦的發生,舊病復發。

20、小雪調補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11月22日或23日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這個時期,天氣逐漸變冷,人們的活動逐漸減少,即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對身體的傷害;另一方面又要預防因活動減少而帶來的氣機鬱滯。因此,小雪時節的艾灸要補腎調肝並用,補益與調暢並行。

   小雪當溫腎陽,《黃帝內經》講:“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剛傷髒,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這裡所說的“風”“寒”“暑”“濕”,包括“燥”“火”中醫稱之為“六邪”。

   宜食:孫思邈雲:“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結,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健、益壽延年。為避免血液黏稠,應多食保護心腦血管的食品,如丹參、山楂、黑木耳、番茄、芹菜、紅心蘿蔔等。

   小雪適宜吃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蕎麥、胡蘿蔔等;溫補性食物:羊肉、牛肉、雞肉等;益腎食品:以腰果、芡實、山藥熬的粥,核桃等。要多吃燉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宜:養腎,保護陽氣 忌:上火食物

21、大雪溫補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12月7日或8日為大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艾灸健脾養肺補腎三髒同補,適當延長艾灸時間,同時配合食療,增強補益效果。

   大雪要溫補避寒,冬屬陰,大雪時節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季節。這時如果借助天氣的優勢養陰,則可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尤其是陰虛的人。中醫認為,水是陰中的至陰,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

    宜食:中醫認為,大雪是“溫補”的最佳時節。適當使用花椒、肉桂及茴香等溫熱佐料,以助陽氣升發,養腎祛寒。飲食宜增苦味忌鹹味,補理肺胃,可多吃羊肉、牛肉、北芪、黨參、熟地、枸杞等。

   冬季天氣乾燥,容易上火,建議多吃黑色食物,以養腎健體強身。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特別是糯米紅棗百合粥、八寶粥、小米粥等最適宜。大雪節氣期間空氣特別乾燥,冬季養生要多吃大白菜。起到護膚養顏效果。還能潤腸、排毒的、幫助消化。

宜:溫補 忌:受寒

  22、冬至收藏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12月21日或22日為冬至。《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但同時,冬至也是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時間的開始,冬至過後,人們開始“數九”。因此,冬至時節的艾灸仍以補陽驅寒為主。

   冬至當護陽氣《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要收藏住。冬至一陽生,從這一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了。艾灸以補腎護陽,藏住腎精為主。

   宜食:民間早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九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冬至進補原則要平衡。穀、果、肉、蔬要合理搭配,飲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食品。

    溫補類食物適當吃,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食物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等。

宜:早睡早起;持續運動 忌:陽氣不足;性生活過度

 

23、小寒平陽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1月5日或6日為二十四節氣的小寒。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雲。月半則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氣已經很冷, “小寒”一過,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雖然天氣寒冷,但如今各種藥膳火鍋成了全國百姓消寒壯熱的美味佳餚,很多人忽略了合理進補的問題,暴飲暴食,饑飽寒熱無度。所以,此節氣的艾灸要補心助肺,養腎保脾胃。

   宜食:小寒因處隆冬,土氣旺,腎氣弱,因此,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所謂“三九補一冬”,但小寒時切記不可大補。在飲食上可多多吃有溫養陽氣效果的食物,如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乾等,也可結合藥膳進行調補。

宜:養腎,保脾胃。 忌:大魚大肉。

24、大寒潛陽節氣灸 

【養生原理】

    每年1月20日或21日為大寒。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徵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這一時節是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時段,但同時也是一年當中最後一個節氣,此後陽氣便漸漸升發,由冬藏轉為春生。因 此,這一時節的艾灸要補腎調肝為主,既要進一步補益陽氣,又要逐漸注意肝氣的調暢,迎接春季的到來。

     宜食: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中醫認為,冬季養生在飲食上首選溫補類食物,比如:雞肉、羊肉、牛肉等,其次可選一些平補類的食物,比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銀耳等。還可多吃點黃綠色的蔬菜,像:胡蘿蔔、油菜、菠菜等。同時也可多吃點具有健脾消滯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還可多喝點小米粥、健脾祛濕粥等進行調理。

宜:清淡食物,潤肺,保暖潤燥。 忌:過食反季節蔬菜






二十四節氣養生節氣對人體的影響 節氣是由太陽、地球和月亮的運轉規律產生而制定的,是季節變更的重要標誌。由於太陽、地球、月亮以及其他星體的空間位置總是在不規則地連續變化,同時造成宇宙能量的不斷變化,而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熱門推薦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4523人都推薦這個。




 





Love分享
 

 

 

 若有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 請瑱 侵權通知書 本站將會刪除或修正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