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嚇“教育”毒於蛇!任何時候都不要這樣嚇唬孩子(家長再忙也要看)
|
|||||||||||||||||||||
“再不聽話,就把你扔出去!” “不要和小朋友打架,不然回家不許吃飯” “再這樣淘氣,警察叔叔就來抓你啦。” “不好好上課,老師就會把你關起來。”…… 這是大人們對不聽話的孩子經常說的話。“恐嚇孩子”往往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手段之一。 一組數據顯示,調查的500位家長裡面,有419位家長都採用過這種方式管教孩子,而且立即見效、屢試不爽! 沒有經歷過恐懼、或者早就已經忘記的家長,大概不會知道在孩子幼小的世界裡,恐懼帶來的負面影響究竟有多麼嚴重。
事實上,在我看來,只有“無心無能”的家長才會恐嚇孩子,因為他們對孩子缺乏應有的愛心和耐心,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來讓孩子聽話。 用恐嚇來讓孩子聽話,負面影響究竟有多大? 1、讓孩子缺乏安全感,進而產生各種心理障礙 有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孩子無理取鬧,父親說:“你哭吧,大灰狼來了。”孩子四處看看,雖然有些害怕,但還是哭。父親又說:“你再哭,公安局來人抓你了!”孩子哭得更厲害了。這時母親走過來做了一個打針的姿勢說:“你再哭就給你打針。
”孩子抖成一團,漸漸地不哭了——暈過去了。 被恐嚇的孩子之所以聽話變乖,並不是因為家長的方法多麼高明,而是屈從於自己內心的恐懼。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成人的話是千真萬確沒有任何爭議的。比如一個小孩如果聽媽媽說不要他了,他會信以為真,絕不認為那是一句戲言。因為在孩子的眼裡,父母就是整個世界,如果不要他了,意味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也是多餘的,進而產生“被遺棄感”。
除此以外,用其他的“可怕形象”來讓孩子聽話,也會造成孩子對周邊環境、社會等的“恐懼感”。這類恐懼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經常被這類負面感受占住心靈,精神就容易受到創傷,發展下去,就可能會造成各種心理障礙,導致孩子自卑、懦弱、孤獨、壓抑、內向、固執、討好、依賴等不良心理及性格特質,還可能會引起口吃、遺尿、失眠、智力發育遲緩,嚴重的甚至患上精神官能症,引發精神失常,或者是離家出走、自殺等,使家長追悔莫及,遺恨終生。 2、誤導孩子的認知與觀念,嚴重的甚至影響到生命 前段時間,有個另類的“警方提示”在網上熱傳:“各位家長,請不要告訴你的孩子,如果他們調皮我們會把他們抓走。我們希望,他們害怕的時候會跑向我們,而不是被我們嚇跑。
” 一個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有危險,他也不會去向警察求救。一個怕醫生的孩子,治病的時候是不會跟醫生配合的。一個怕老師的孩子,怎麼可能安心聽老師上課? 拿警察、醫生等特定的社會職業來嚇唬孩子,容易導致孩子對這類職業形成錯誤的認知與觀念,誤以為這類人都是可怕的,從而導致不良後果,嚴重的甚至影響到生命。 看看網上曾經熱傳的一個真實案例吧:一名孩子被綁架放在車裡,警察就一步之隔,但這個孩子沒有呼救,原因是家裡長輩之前老是用警察嚇唬孩子,讓孩子覺得警察比壞人更可怕,導致這個小朋友錯失了生機。 3、影響家長的形象與權威 恐嚇通常對那些3歲以內的孩子是奏效的,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身心的發育,恐嚇將會越來越失效。
一方面,孩子會逐步認識到真實的一面,比如“警察”其實是保護和幫助我們的,“醫生”其實是幫我們對抗疾病的。 另一方面,就像狼來了的故事那樣,有些嚇唬的謊言說幾次之後因為並沒兌現,孩子慢慢就會意識到家長只不過是“乾打雷,不下雨”,不過如此而已,進而會讓孩子產生囂張的心理,對家長言行的可信度產生質疑,影響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與權威。 不用恐嚇,孩子照樣聽話! 恐嚇手段的本質,在於家長假借第三者、甚至是不存在的形象、不可能的手段來威脅孩子,這是典型的“狐假虎威”。自己搞不定,假借其他,教育手段到了這個階段,恰恰是家長無能的表現。 事實上,只要你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加上適當的方法,不用恐嚇,孩子照樣聽話! 1、正面引導 例如: 你不能說:再不好好吃飯就叫警察把你帶走。你可以說:好好吃飯,吃完媽媽給你講故事。 你不能說:你再不走我們就走了不要你了!你可以說:我們趕快回家,這樣回家後還可以再玩一會。或者是:你還可以玩最後5分鐘,5分鐘後我們必須得走! 用正面的承諾來代替負面的威脅,有助於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欲望,從而接受你的建議。或者給予孩子一個緩衝的心理時間,讓孩子不至於因感覺家長太強勢而產生逆反心理。另外,在孩子的表現超過你能忍耐的極限時,你也可以直接去把他帶走,這樣的行為至少要比用負面語言去恐嚇他要好得多。 2、道理講不通,方法來變通 有媽媽跟我吐槽,說孩子晚上睡覺前總要哭鬧,有時哭一個小時也不停,最後自己就失去耐性了,只能用恐嚇的方式讓孩子乖乖聽話睡覺。 讓孩子帶著恐懼入睡,多麼可憐!其實,也許變通一下換個方式,效果就會好很多。比如講個故事、放點音樂、翻翻書、做個小遊戲、來個按摩等,都可以讓孩子慢慢放鬆下來,自然就願意好好睡覺了。 除此之外,當孩子執拗不從時,你也可以試試多給孩子一些選擇機會,而不是只有一個選擇,這樣孩子會覺得有更多的自由,從而比較容易接受。比如你可以說:你是要寫完作業再玩,還是要先玩再寫作業?而不是說:你必須馬上寫作業!否則就不讓玩了! |
|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
1245人都推薦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