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學站、學走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墊腳尖的情形,尤其是在 2 歲之前,這是因為他們正在學習如何控製自己的走路姿勢,大多是屬於生理性的,但若在 3~5 歲後寶寶還是持續出現墊腳尖的狀況,就有可能是病理性的原因,就需要帶寶寶到醫院去給醫生做檢查。
那麼,先不論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因素,為什麼寶寶會墊起腳尖走路呢?
寶寶墊腳尖走路的原因
有些學者認為,寶寶還不會扶著站或扶著走時,就使用學步車,會讓孩子的走路姿勢受到影響,這是因為學步車只要稍稍的一墊一蹬就可以移動車子,以至於孩子會學會墊腳尖走路的方式;長短腳的孩子,會因為要配合長的那隻腳,而在走路時短的那隻腳會出現墊腳尖的動作,來達到平衡;寶寶因為敏感而有觸覺上的防禦,像是雙腳碰到冰冷的地板,就會出現墊腳尖的動作,這些都是生理性的原因。
病理性的原因為,感覺統合失調的寶寶,它的前庭、本體覺、觸覺的整合會有問題,孩子為了尋求前庭的搖晃刺激,會選擇較不穩的墊腳尖方式來行走,用以達到前庭刺激的滿足,甚至有些孩子喜歡不同關節的壓力感,會藉由墊腳尖走路來尋求本體覺的刺激。
研究指出,有 20﹪ 自閉症的小孩會出現墊腳尖的情況就是與感覺統合失調有關係。
最後就是神經肌肉係統的異常,這個情況最為嚴重,有可能因為腦性麻痺、部分先天性疾病導致墊腳尖的習慣,研究顯示,這也是孩子發展障礙早期的徵兆之一。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圖片來源:網路)
墊腳尖正常與異常的判斷
父母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
寶寶有時若用墊腳尖方式走路,有時又可恢復成正常走路狀態,像是一走路就墊腳、站立不動時會把腳跟踩平、蹲著的時候也能蹲好,就屬正常現象。
孩子在 4 歲之後的運動協調性才會漸趨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穩都可不用過度擔心。
大部分在嬰童階段的孩子,「墊腳尖」會於滿兩歲時消失不見,若到 4、5 歲時都還沒有改善,那麼就有可能為異常。
一般這種異常最怕是先天性後腳筋的問題或者其他的足部異常,但這類問題通常會在孩子還不會走路時就會有其他異狀出現,像是腳的活動、穿鞋都可能會發現不尋常的地方。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墊腳尖復健與治療方法
寶寶在治療墊腳尖姿勢的同時,一定要先個別處理寶寶的疾病,再來配合進行復健為佳。
某些退化性的疾病問題,會越來越惡化,所以一定要先行處理,否則一直在做復健,只是本末倒置。
比方說,寶寶一般會由復健動作開始,被動的去壓寶寶的腳板,拉鬆太短的腳筋,但如果感覺是統合出現了問題,就要先做相關的感覺統合治療。
雖說寶寶的墊腳尖多於 2 歲前發生,但還有有 3~4 歲的幼童仍然會墊腳尖走路,若給醫生檢查過後都正常,其實就不用太擔心,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有了一定的體重就能雙腳踩平正常走路。
父母若發現孩子又在墊腳尖走路,也可反覆提醒孩子雙腳要踩平,或者給他一些「好處」,像是「若你乖乖地雙腳踩平走路,就給你看 15 分鐘的巧虎」之類的,讓他願意慢慢地矯正成正常的走路方式。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