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你的脾胃功能是否虛弱呢?教你三招,輕鬆判別!
 

觀看數:2154 人

你的脾胃功能是否虛弱呢?教你三招,輕鬆判別!

 


你的脾胃功能是否虛弱呢?教你三招,輕鬆判別! 觀看數:2154 人

 

大家好,我是健康一點靈小編Uber!今天要來說說關於「天氣太熱食不下嚥,檢查脾胃功能是否虛弱,教你三招,輕鬆判別!」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在進行食補養生前,先要有健康的脾胃,這樣身體才可以正常運化營養精微。

脾有運化、升清、統血的功能;胃有受納、通降的功能。脾與胃相表裡,脾升胃降,燥溼相濟,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所以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胃虛弱會導致其功能失常,從而影響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輸布,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

3個最簡單的方法判斷脾胃是否虛弱

看手

看手時,首先看手的示指(即食指)。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示指可以反映整個脾胃的功能。如果示指變形,並且小指內側根的部分有痠痛的感覺,表明消化系統出現了功能障礙。

示指靠近拇指一側的根部有個叫“二間”的穴位,便祕和腹脹的患者長期堅持按摩這個部位,可以減輕便祕。如果示指出現硬塊、顏色變紫,表明脾胃虛弱至極,這時常會出現完谷不化、大便溏稀和肚子痛等症狀。

看手判斷脾胃狀況,除了看手指,還要看整個手掌。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將十指併攏,觀察手指與手指之間的縫隙。指縫過大,表明脾胃有問題,患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的可能性比較大。

看眼袋

眼袋形成的原因是脾胃長期虛弱、運化無力,水溼停留在身體內。足陽明胃經的起始處正好是出現眼袋的部位,水溼首先會停留在這裡。

眼部周圍的面板較薄、組織疏鬆,水溼瘀結於眼睛周圍,眼瞼就會隆起,形成眼袋。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中醫判斷脾胃是否虛弱,常常會看眼袋。

如果要徹底消除眼袋,必須補脾補胃。脾胃強壯之後,運化有了力量,身體內的水溼慢慢減少,眼袋就會消失。

看舌

舌的顏色可以反映身體的狀況。健康人的舌質為淡紅色,如果舌質偏淡,說明血虛;如果舌質偏紅,說明體內有熱,如果舌質發紫,說明體內有瘀血。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脾胃虛弱者的舌質最大的特點是:舌體胖大,舌的邊緣有牙齒的痕跡。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後不能運化水溼,水停留在體內,舌頭也會變得肥大。肥大的舌頭與牙齒擠壓,便使舌邊緣出現了齒痕。

看舌質的時候順便看一下舌苔

健康人的舌頭上有一層淡淡的、溼潤的薄白苔,不燥不滑。

若舌苔發黃,說明體內有熱。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舌苔焦黃,說明體內的熱盛。

舌苔發白,說明體內有寒。

舌苔發黑,說明體內的寒盛。

舌苔厚膩,且滿布白苔,說明脾胃虛弱。

“四寶粥”補脾胃

脾胃虛弱的人最怕喝中藥,這時建議喝粥。在熬粥時加4樣食材:蓮子肉、山藥、薏米和芡實。將這4樣食物按1 :1:1:1的比例配好,打磨成粉,每次熬粥的時候放幾勺。這個“四寶粥”對補脾胃特別有幫助。

古往今來,許多醫家都將蓮子視為補脾胃的第一選擇。而山藥既補氣又補陰,是平補脾胃的良藥。薏米最大的功效是去濕。

胃既然如此重要,我們就應該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自己的脾胃。總結脾胃有四怕:一怕冷,二怕溼,三怕甜,四怕撐。

要想保護脾胃,一定要注意脾胃的“四怕”。飲食要合理,少食生冷、甜膩的食物,多運動、多吃素食、少飲酒、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心態,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脾胃。

治百病:刮痧、拍打、拔罐、姜、穴位按摩、艾灸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Uber小編在健康一點靈分享的健康生活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健康一點靈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拒絕黑心,為健康把關並分享這篇「天氣太熱食不下嚥,檢查脾胃功能是否虛弱,教你三招,輕鬆判別!」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熱門推薦

 

 




 

 


 

大家都在看



這裡滾動定格
首頁
你的脾胃功能是否虛弱呢?教你三招,輕鬆判別!
  

 

 

聲明:Love分享 生活網,網站內容均從網路上收集或網友提供,內容的完整性正確性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本站嚴禁使用者發表侵害版權或智慧財產之內容,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右方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  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規則   | Facebook隱私權條款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