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千萬不要讓別人這樣逗孩子!竟然會造成嚴重的傷害...(轉給身邊的親友注意!)
 

觀看數:2697 人

親友逗孩子是家長們常常遇到的事情,親友們往往是出於喜愛孩子才逗孩子,但逗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有的家長意識到這一點,有的家長可能暫時未意識到。那麼,逗孩子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在遭遇這樣的尷尬事的時候家長如何應對呢? 經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種“逗”實際是一種戲弄。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

 


千萬不要讓別人這樣逗孩子!竟然會造成嚴重的傷害...(轉給身邊的親友注意!) 觀看數:2697 人

 

親友逗孩子是家長們常常遇到的事情,親友們往往是出於喜愛孩子才逗孩子,但逗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有的家長意識到這一點,有的家長可能暫時未意識到。

那麼,逗孩子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在遭遇這樣的尷尬事的時候家長如何應對呢?

經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種“逗”實際是一種戲弄。

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們便笑了。

逗孩子的那些成人並沒有惡意,甚至還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愛,但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因為孩子不懂大人們的玩笑,他們會當真,成人的“逗”往往會讓他們感到憤怒、驚恐、不安、被欺騙、不被尊重,讓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

一次在餐館吃飯,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難受極了。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著他的朋友(大約30多歲)笑著對孩子說:兒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則笑著對孩子說: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繼續逗孩子:叫哥哥!在這一聲聲“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個紅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說:叫聲伯伯,這個紅包便給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該叫眼前這個男人“伯伯”還是“哥哥”,猶疑著不吭聲,也不伸手接紅包。

爸爸的朋友作勢要把紅包收起來:不叫伯伯啊,那這個紅包不給你了。


孩子不吭聲。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旁邊一位阿姨笑著說:這孩子膽子可真小,一直不說話,哈哈。

我在旁邊看著,為這個孩子感到難過。

由於大人們之間的玩笑,他不確定到底該叫那位男士“伯伯”還是“哥哥”,由於怕叫錯,索性他不開口叫人,卻被貼上了“膽小”的標籤!孩子此刻一定覺得自己不夠好,膽子不夠大,這是多麼糟糕的事!

男士們喝酒去了。

過了一會,一位女士接過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邊,蹲下來問道:xx,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本來情緒緩和了一點的孩子不高興了,沉默。

孩子明明是男孩,這位女士卻故意說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問的虛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繼續逗,你不說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點著急,趴到媽媽腿上,仍然不說話。

顯然他心裡既著急又憤怒,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個阿姨卻亂說自己是女孩;著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辯解。

對於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個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氣,尤其對於那些內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沒有勇氣去反抗、拒絕和辯解,他們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對他們的捉弄,內心卻感到無比害怕和憤怒。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這時,孩子的爸爸笑著說,再這樣下去他一會兒會哭的。

孩子的媽媽只是笑著,並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為。

女士並沒放過孩子,對孩子說,來,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縮到媽媽懷裡,不說話。

前面的捉弄讓孩子對女士毫無好感,怎麼可能讓她抱呢?

女士笑著說,你不說話啊,那我就強行抱你啦!邊說邊伸手假裝要抱孩子。

孩子終於“哇”的一聲,嚇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我難受的不是別人怎樣逗孩子,週週從小到大遇到過多次這樣的經歷,我難受的是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識到孩子的內心變化,未能給孩子提供保護和支持。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這個過程中大人們是得到了快樂,但這種快樂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礎上。

孩子得到了什麼呢?他被大人們欺騙、引誘、愚弄和嚇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後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

逗孩子的實質是成人居高臨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來取樂,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不同方式的“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一樣,嚇唬孩子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欺騙孩子讓孩子不敢信任別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譬如吐口水、踢人會讓孩子是非不分。

不管是什麼形式的“逗”對孩子的影響都是長遠甚至終身的。

因為親戚不當的“逗”,我的小侄女曉曉曾經產生了心理陰影。

一次曉曉來我們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飯的時候,她突然問道:姑姑,你說我媽媽還愛不愛我?

我說:你媽媽當然愛你啊。

曉曉滿臉擔憂的說:可是姨媽說媽媽以後不愛我了,只愛弟弟。

我問曉曉,姨媽是什麼時候說這話的。

曉曉說,是家裡來了“100個人”的那一天。

我馬上打電話找曉曉的媽媽和奶奶了解清楚情況,原來是在她弟弟的滿月酒上,一位姨媽對她說,曉曉,你媽媽有了你弟弟,今後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恐懼的事情莫過於失去媽媽的愛了。

一句“你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對於孩子來說無異於是晴天霹靂。

此時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個月,這個疑問讓曉曉糾結了幾個月,這幾個月裡她該是多麼的恐懼和不安啊。

難怪這幾個月裡,曉曉經常打弟弟,她是恨這個小小的嬰兒奪走了媽媽的愛呢。

成人以為逗一下孩子取取樂無關緊要,卻不知道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痛苦。

看著曉曉充滿擔憂的樣子,我心痛極了,我捧著她的小臉,看著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說:曉曉,姑姑鄭重的告訴你,姨媽是逗你的,這種逗是一種欺騙,是不對的。

我敢保證:你媽媽和以前一樣愛你。

曉曉半信半疑的說:姑姑,你說的是真的嗎?我媽媽真的和以前一樣愛我嗎?我說:你可以打電話問媽媽,讓媽媽親口告訴你。

後來,我們做了一些努力,曉曉才重新相信媽媽還是愛她的。

經常有家長寫信問我,當別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時候不知該怎麼辦,他們明知愚弄孩子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但常常礙於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絕,甚至會幫對方解釋或者勸說自己的孩子。

下面這位媽媽就為這個問題而困惑:

我家寶寶現在2歲10個月,最近兩個月,特別喜歡打人。

我觀察了一下,大概是這樣:

去親戚家,他把自己帶來的玩具打開放在椅子上玩。

親戚們圍過來看,還有帶小孩的。

別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願意,讓別人別扶他的椅子。

然後,親戚們逗他,讓他拿玩具和站在旁邊的弟弟一起玩,他不肯,說:不行!我說,弟弟喜歡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

他說,我不喜歡和弟弟一起玩。

我說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沒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會拿。

他就說:同意我也不拿給他玩!

這時,旁邊有人逗他假裝拿他的玩具。

他生氣的打人家。

我說,你不喜歡別人拿你的玩具,你就說:請不要拿我的玩具。

他說,我說了的,人家還是要拿。

拿了我就要打。

這時有親戚說,你這麼小氣,我們不和你玩了!他說:我自己玩!

其實如果過幾分鐘他還是願意跟別人玩,我覺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圍著他逗呢。

換成是我,我也很煩。

但是打人還是不對的。

我告訴他不要打人,有話好好說,他說,我說了他們還是要拿。

他還跟我說:“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們還要逗我,討厭得很!

這個孩子為什麼會打人,原因媽媽已經說到了,孩子也說出來了——不喜歡別人逗他。

孩子感受到別人逗他的時候是不真誠、不尊重他的,這讓他反感。

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給弟弟或者妹妹玩,這是成人在試探這個孩子,孩子感受得到這是成人在試探他。

孩子直接的抗議就是“打”。

可能是礙於面子,媽媽接下來的處理在孩子看來是替別人解釋,他覺得媽媽不理解他,於是更加憤怒,和媽媽槓上了。

很多時候,我們也和這位媽媽一樣,可能照顧了親友的情緒、照顧了站在孩子旁邊的弟弟的情緒,唯獨沒有照顧自己孩子的情緒。

媽媽的態度比親友的“逗”更讓孩子感到憤怒和傷心。

那麼,家長在孩子被“逗”的時候該怎麼做呢?

當孩子被愚弄的時候,家長要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

不要因為礙於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勸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釋,那樣會讓孩子感覺到孤立,連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以這個案例為例,家長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xx,你是不喜歡大家這樣逗你是嗎?

孩子聽到這句話,便知道爸爸(媽媽)理解他,憤怒、不安的情緒可以得到安撫。

接著,家長可以平靜的對孩子說:大家其實是喜歡你,不過這種方式讓你不舒服了是不是?如果他們換一種方式表達對你的喜歡,你能接受的對嗎?這句話一方面說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大家對他並沒有惡意;一方面也說給親友聽,讓親友明白孩子不喜歡大家用這種方式對他,換一種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夠接受。

說這話的時候不能帶情緒,不能有指責的口氣,開明的親友聽到家長和孩子這樣的對話一般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憤怒,至少能意識到家長不喜歡別人這麼逗他的孩子,大多數人會識趣的打住。

如果親友們還是不知趣,繼續逗孩子,那麼家長要果斷地對親友們說“不”: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歡我的孩子才逗他,不過這種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請大家換種方式和孩子交流,謝謝。

必要的時候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一會,先照顧孩子的情緒,事後再跟親友溝通。

只要家長得體的處理,可以做到既保護了孩子又不會得罪親友,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寧可得罪親友,也不能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於大一點可以表達的孩子,可以教會孩子怎麼面對別人的“逗”。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

週週從小到大經歷過不少親友們的“逗”,小的時候我替她說出她被逗時的不舒服、不安等感受,會表達後我便鼓勵她自己說出感受,鼓勵她勇敢地拒絕別人逗她。

為了讓她敢於大膽拒絕別人的逗,我還和她進行演練。

我扮演逗她的大人,她扮演被逗的小孩,我記得一些有趣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叫我阿姨,我給你吃糖。


週週:我不吃你的糖。


我:真的不吃嗎?你不吃我就給曉曉吃了哦!
週週:給她吧,我不稀罕。


我:踢你爸爸一腳,我帶你去遊樂場玩。


週週:踢人是不好的行為,我不會踢的。


我:可是你不想去遊樂場玩嗎?
週週: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曉曉那個案例,我也用演練的方式幫她消除陰影。

起初,曉曉對姨媽說的“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深信不疑,我和家人演示了一遍當時的場景,我扮演曉曉,家人扮演姨媽:

家人:曉曉,你媽媽有了弟弟,今後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我:你騙人,我媽媽一直都很愛我。

家人:是真的,你媽媽有了弟弟後就只去照顧你弟弟,沒時間照顧你了。

這不是說明她不愛你了嗎? (大多數老大就是因為這一點而擔心媽媽不愛她了,在此我設計了這句話,打消孩子的疑慮)

我:那是因為弟弟太小,不會照顧自己。

家人:你媽媽親口跟我說,她不愛你了。

我(大聲):請不要逗我,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我們演示的時候,曉曉看得非常認真,眼裡有淚光閃爍。

接下來,我邀請曉曉一起演練,我扮演姨媽,她扮演她自己。

在演練過程中,她居然咯咯的笑了,反複要玩“這個遊戲”,我知道她已經相信姨媽是騙她的,並覺得這種“逗”很可笑,她對這個事釋懷了。

孩子始終不是活在真空中,總是要面對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別人逗孩子並非完全是壞事,家長處理得當,壞事也能變成好事。

這個過程中,家長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絕別人“逗”他,孩子的內心力量便會慢慢增強,這就是好事。

如果家長能夠理性而得體的處理“逗”孩子的問題,孩子會潛移默化的效仿家長,學習如何應對自己不喜歡的場景,學習如何為人處世,這不是生動的一課嗎?

 

 


 
 
   

 

 


 

 

熱門推薦

 

 




 

 


 

大家都在看



這裡滾動定格
首頁
千萬不要讓別人這樣逗孩子!竟然會造成嚴重的傷害...(轉給身邊的親友注意!)
  

 

 

聲明:Love分享 生活網,網站內容均從網路上收集或網友提供,內容的完整性正確性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本站嚴禁使用者發表侵害版權或智慧財產之內容,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右方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  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規則   | Facebook隱私權條款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