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分享

 

哭=懦弱?鼓勵孩子勇敢是害了孩子!這位媽媽告訴孩子:你不需要勇敢!原因是…


當孩子表現出勇敢的行為,

大部份的家長都會稱讚孩子:

你好勇敢喔!

但這位媽媽卻告訴孩子:

你不需要勇敢!

究竟是為什麼…

我們帶小布丁去坐纜車,

纜車進站離站時

車身晃動令他感到害怕,

只要看著纜車即將進站,

他就趕緊爬到我身上熊抱,

等纜車離站且不再晃動之後,

他才會放心地離開我身上。

某日,他看到窗外有 飛機,

於是我把話題帶到 纜車,

問他要不要坐纜車飛高高,

他說不要,

接著說到纜車晃動ㄎㄡㄌㄡㄎㄡㄌㄡ,

就趕緊找我抱抱,

於是,我一邊抱著他一邊和他說話。

「纜車飛高高的時候,你會怕嗎?」

「不會」

「你是ㄎㄡㄌㄡㄎㄡㄌㄡ才會怕對嗎?」

「對」

「你怕的時候,馬麻抱著你唷,

我會保護你,對嗎?」

「對」

「媽媽緊緊地抱著你唷」

當他想到ㄎㄡㄌㄡㄎㄡㄌㄡ 會感到恐懼,

我抱著他讓他感受有

一股溫暖的力量支持他。

同時,我引導他想著坐高高時覺得好玩的感覺,

可以像小鳥一樣飛高高之類的,

讓他想起還有開心的感覺。

追求勇氣的同時,

也要照顧孩子的 害怕

遇到這樣的情況,

有些大孩子會逞強,特別是男孩子,

明明從孩子僵硬的外表就可以看出他的害怕,

但他會ㄍㄧㄥ住,說不會。此時,

如果大人再推一把「你好勇敢喔!」

就害苦了孩子!

因為這是變相地鼓勵孩子壓抑恐懼。

我們社會 集體意識

傳頌 勇敢的美德,

否定懦弱,宣揚勇氣,特別是男孩子,

如果表現勇敢,就會受到大人的稱讚;

如果遇到什麼事情委屈落淚,

就會被教育要勇敢,不容許軟弱。

當然我們可以給予勇敢高度的肯定,

但也要記得去照顧孩子

那個害怕的自己。

兩者可以並行不悖,

然而在我們追求勇氣的同時,

經常是忽略了恐懼的情緒。

勇氣的根源 來自於愛與接納

大人都希望培養孩子勇敢堅強的品格,

但事實上,

內在長出勇氣是一種自身內化的歷程,

不是大人能夠直接種植在孩子的內心深處。

孩子與父母有了 安全的依附關係,

內心自然會建立「安全堡壘」,

即安全感。

當他感到害怕、遇到困難挫折時,

他會來尋求父母的慰藉、安撫,

當他的內心得到撫慰、溫暖之後,

就能充飽電力、

信心滿滿地再次往外探索、接受挑戰。

有安全感的孩子,

會一次次離他的父母越來越遠,

勇敢邁向獨立之路。

希望孩子 堅強勇敢,

關鍵在於父母身上

重點不在於「教育孩子勇敢」,

而是讓孩子感受到 父母無條件的愛,

即使我害怕,父母也會保護我;

即使我軟弱,父母也會愛我,

孩子才能從用愛灌溉的沃土上長出勇氣。

與孩子互動的方式:

一、引導孩子 分辨害怕的情緒

「房間暗暗的很可怕,對不對?」

「想跟小朋友說請把玩具還給我,

但是不敢說是媽?」

二、同理孩子 害怕的心情,

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

「黑黑的房間什麼都看不到真的有點可怕。」

「我們大人也有不敢說的事情喔。」

別跟孩子說「這有什麼好怕的」,

只有大人認同孩子害怕的情緒,

孩子才不會有

「害怕是錯誤、丟臉」的社會文化框架,

哭是釋放壓力的方式,不是懦弱的表現,

嘲笑孩子「羞羞臉、愛哭鬼」更是萬萬不可。

不然,這樣的框架會深埋孩子的意識底層,

成為終生背負的原罪。

三、依照孩子的年紀,

教導、引導他找出克服害怕的方法

「那我們先打開燈,

房間亮了我們再進去!」

「那我們一起去跟小朋友說好嗎?」

面對孩子不勇敢的 言行舉止時,

先別要求他 勇敢,

應該用愛建立他的安全感,

以及採取正面的心態去回應孩子。

所謂「愛」,是孩子需要的愛,

不是父母「自以為是」的愛,

若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就該去學習,

這是父母必須自我要求的責任。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熱門推薦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Facebook 粉絲 留言版

   491人都推薦這個。




 





Love分享
 

 

 

 若有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 請瑱 侵權通知書 本站將會刪除或修正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