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別讓下一代淪為「高學歷機器」!當他們失去這 2 個『零件』遲早會被淘汰… 觀看數:501 人
有人主張應由學生分組報告
不僅可以讓他們深入掌握某一議題
也能提升他們的口頭簡報能力
然而我認為對學生最有幫助的方式
除了商管教育中的個案教學之外
是要求學生課前自行閱讀
上課時教師針對文章內容及同學的發言
持續提出具有啟發性及引導性的問題
因為這樣不僅可以示範如何提問
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
因為我們所謂的「想」
其實就是針對各種方案
或各種現象與行動之間的因果關係
不斷的向自己提問
然後從已經擁有的知識與資訊中尋求答案
或試著整合這些知識與資訊來回答自己的問題
自問自答所獲致的答案
當然不可能完美
因此我們還要持續去檢討它們的前提與可行性
並努力找出更好的答案
而這也是經由不斷的自我提問來進行的
也讓我們有機會知道
自己目前已經知道什麼還不知道什麼
尋求答案不能只靠自己
於是就應針對一些自己想不通的道理
請教別人或在書上找尋答案
甚至設計一系列的研究
來驗證各種想法的正確性
此一心智活動中
很大部分是「提問」
而且無論是決策或是學術研究
能夠提出正確的問題
才有可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可見得提問能力與提問品質的重要性。
這或許反映出他們在思考上力道的不足
大家不提問
原因之一是
從小父母師長就不鼓勵
而背後更深入的原因
極可能是長輩們的權威心態
簡言之,在我們傳統中
不太有「問人與被問」的文化
向長輩提出問題
常被視為不禮貌
因此兒童時期即使好奇心重
但由於提問未得到肯定與回應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提問的能力
甚至對許多事失去了好奇心。
原因之二是
在我們傳統的教育體制下
學生可能根本沒有看過有水準的「提問」
在學校中教師的提問
多半是針對書本的內容
檢驗一下學生是否看過書
而很少要求學生去思考
書中所談道理的前因後果、假設前提
以及延伸的道理
我主張上課由教師提問
目的不只是檢驗是否讀書
也不在難倒學生
而是和學生一起探討
相關的各種因果關係與推理過程
換言之,是經由提問來讓學生學會思考。
並且在教師不斷的提問中
學會如何整合各家學理
嘗試去將學理用在實際問題
甚至發覺這些理論不足之處
或可以再延伸思考的方向
學生經由努力而獲致的答案
未必稱得上「創新」
甚至其他人早有更完整的論述
然而這種「針對問題,努力去想」的過程
可以有效強化學生「想」的能力
並知道如何去提問
包括向自己提問。
這些能力絕對有助於他們
將來從閱讀中吸收觀念
從工作中累積經驗
甚至進行學術研究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