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知道為什麼叫「八卦山」嗎?其實背後有著超不光彩的辛酸血淚使呀! 觀看數:20572 人
小時候常常和家人去八卦山,但真的從沒想過這裡的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呀!
事實上,八卦山得名是因為山上有座八角亭,這是個戰事紀念亭,紀念著:官逼民反的戰爭。當時統治者以強大武力平息民亂,為什麼還有臉耀武揚威的建亭紀念?說起來,這場戰役和現代的交通要道台一線有很大的關係。
八卦亭正式名稱為「鎮番亭」;原住民數百年來一直遭受不平等的對待,從明鄭時期、清朝、日據時代,一直到近代社會地位才逐漸提升,對於原住民族的鄙視,不知道是否是漢人的劣根性。
清朝統治時期,將台灣的百姓分為「民」和「番」,「番」泛指平埔族和高山族原住民,而在日據時代,則進一步將「番」分為「生番」和「熟番」,生番指的是高山族,熟番則為平埔族,平埔族生活在漢人與高山原住民之間,高度漢化導致族群的消失,現在一般人對於平埔族的認識幾乎是零,而知道自己有平埔族血緣的也所剩不多。
(圖/史料中英國攝影師拍下的平埔族婦女照片,可以看出她的五官和漢人很不同,很有原住民的味道)
八卦山的「鎮番亭」,鎮的「番」,是平埔族的多個反叛聚落,他們叛亂的原因是為了服務往來縱貫道的官員、糧食、建材運輸,無限制的勞役義務。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現今使用的台一線,大約200年前的清朝時期就有了雛型,不過,那時的道路當然無法像現在從南到北「一車通到底」,中間有很多段必須涉水過河,而在過河時,官員只要坐在竹筏上,就有好幾個人身子浸在水裡,推著竹筏走,其他人則將官員的行李頂在頭上,小心翼翼地運送到對岸,也有人負責牽牛過河,牛隻如此龐大,若鬧起脾氣來可不得了……這些幫忙渡河的「人」,就是清朝官員口中的「番」。
協助渡河只是「番」的其中一件苦差事,他們還要幫忙遞送公文、建築及修繕官署、殼倉、搬運貨物……等等;在清朝的統治,「民」要繳稅,「番」則要服勞役,但服勞役不但不給錢,還必須自備糧食趕往勞動現場,放著家裡農作物不管,一天到晚累得半死做沒有錢的差事,他們要靠什麼過生活?更妙的是,清朝官員抓人服勞役,抓的都是縱貫線這條官道沿途的番社,遠一點的就不會被徵召,所以離官道愈遠的番社反而愈富庶,嚴重的勞逸不均。
人家說「造反有理」,剛好用在這次的叛亂,不過,有理歸有理,畢竟贏不了武力強大的統治者。事情發生在1731年12月24日,大甲西社受不了繁重勞役,放火燒衙門,還打傷兩名士兵,這雖然是個導火線,但並未一次點燃平埔族人長期隱忍的怒火,此時其他番社不但袖手旁觀,甚至還擔任清朝軍隊的後援,幫忙運輸糧草、供應牛車。
大甲西社的孤軍反叛,撐了幾個月,終於在4月下旬舉白旗投降。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1732年閏5月,南大肚、水裡、沙轆、牛罵等從今天的彰化到通霄的縱貫線沿線番社,串連起義,包圍彰化縣城,而彰化和竹塹(新竹)之間的交通、情報、物資流通都因此中斷。鬧了2個月,清廷決定由福建陸路提督王郡帶領大軍到台灣平亂,7月6日,王郡抵台,從鹿港登陸後一路往北推進,勢如破竹,一直到越過大甲溪攻破大甲西社,9月份大勢底定,再加上後續的搜捕,王郡在11月5日宣布戰爭結束。
對於平埔族人為何反叛,為何僅有縱貫線沿線番社叛亂,地方官員心知肚明,甚至連率軍前來討伐的王郡也十分清楚,但事後福建總督(當時台灣在行政上是劃歸福建省管轄)給皇帝的奏摺只輕描淡寫地說這是極少數匪類滋擾,番民非常感恩朝廷派兵除惡,讓他們能平安地生活,他還睜眼說瞎話,說因為這份對皇上的感恩之情,只要需要勞役,番人們一定「踴躍向前」。
一場流血戰役之後,縱貫線沿線番社大家死了親人朋友,但元氣大傷之後,一樣必須無償提供勞役;事實上,在明鄭統治時期番社也曾經反抗,結果招致大屠殺,先祖有過這段慘痛經歷,可以想見,平埔族人若非被逼到絕境,不太可能再興叛變。
sponsored ads |
sponsored ads |
了一座八卦型的「鎮番亭」,是清朝成功的剿滅行動的紀念,但經過200多年,八卦亭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可循,而命名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八卦山,或許算是讓後世追問這段被遺忘的辛酸血淚的線索。
上圖引用[PeoPo 公民新聞圖片|平埔族遺址是沉默的歷史]
真的從不知道啊...希望這樣的種族迫害事件不要再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