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個方子雖小,治療經常頭暈目眩伴頭痛,卻效果不錯! 觀看數:1663 人
這個方子雖小,治療經常頭暈目眩伴頭痛,卻效果不錯!
《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56)
特別說明,文中中藥須在執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經考古人員考證,漢代中藥一兩為15.625克,我們實際運用時,可根據患者病情緩急輕重,按一兩=3~16克進行換算。
大方與小方
同樣是中醫師,有的喜歡用大處方,比如現代中醫名家施今默先生;有的喜歡用小處方,比如現代經方名家胡希恕先生。
至於大洋彼岸的日本,湯本求真及其弟子大塚敬節,以及龍野一雄,矢數道明等等醫家都是所謂的「小處方」派。
大處方有大處方的好處,所謂多靶點,大包圍嘛,在辯證不準確的時候,一大堆藥放下去,多少能有點效果。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而且大處方對付複雜的病情也甚是有力!
但是,由於大處方中藥物互相干擾,單味藥的劑量又不夠,如果小方、單方用得準確,效果有時遠超大處方,所以民間有「單方一味,氣死名醫」的說法。
今天我要談的也是一個小方。
苓桂術甘湯的加減方
這個方子很簡單,就是我前面寫過的「苓桂術甘湯」的加味方。
「苓桂術甘湯」顧名思義就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四味藥。
這個方子雖然簡單,卻有祛除痰飲,驅散霧霾,令頭暈目眩者,神清目明的力量。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特別適合,因胃氣、腎氣虛弱,心下生飲,水氣上沖而出現的「眩暈」、「頭暈」、「身震顫感」、「心悸不安」等症狀。
可是我們如果面前的患者,不僅僅有頭暈目眩,而且還頭痛難忍該怎麼辦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巧妙地在這個方子之上加兩味藥:
川芎,
大黃!
川芎+大黃=緩解頭痛的好武器!
現在很多醫師治療頭痛,喜歡根據引經藥理論來使用中藥,例如太陽經頭痛用羌活,蔓荊子,川芎;陽明經頭痛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陽經頭痛選用柴胡,黃芩,川芎;厥陰頭痛選用吳茱萸,藁本等。
歸經學說起源於金代,後世非常盛行。
一些人使用中藥治療頭痛時,因為辨不清分經,於是鬍子眉毛一把抓,一大堆中藥一起用,每種中藥10克左右,合在一起一大包中藥一起用。
我認為,歸經學說是存疑的!
因為每一味中藥都具有多靶點的作用,你要說它特異性地作用於某個部位,比如頭頂部,比如枕部——沒有任何道理,這可能是金代王好古,張元素等人的獨斷,漢唐都是沒有歸經學說的影子的。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而且根據我的經驗,有時一堆中藥拼湊在一起治頭痛,還真不如只用一兩味,並且劑量到位效果好!
我們先說說川芎。
川芎,《神農本草經》這樣描述它:味辛溫,治中風入腦頭痛。
這個藥具有辛溫行血的作用,也有補血的作用,但是行血之力遠比補血之力強。
在《傷寒雜病論》中,它最小的用量為二兩,按照漢制與今制的兌換,就是至少需用30克。
確實,實際運用時,要30克以上效果才好。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這個藥不僅能用於外感頭痛,也能用於內傷頭痛,我手中有一本中國建國後的優秀醫案彙編,1982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千金妙方》,其中治療不同證型頭痛的十餘個醫案,多數都用了川芎。
再談談大黃。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大黃是一味瀉下藥,怎麼也扯不到止頭痛上去。
其實瀉下只是大黃作用中的一小部分,大黃還有清熱,涼血,行瘀,降血濁的作用。
所謂行瘀,降血濁,就是讓血液推陳致新。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所以大黃對於血瘀導致的頭痛,效果非常好。
大家知道大黃用於便秘時需後下,如果要行瘀降濁呢,則相反,需要先煎、久煎,同時選用酒大黃。
劑量呢,一般應該在10克以上。
川芎和大黃這個組合,在日本叫應鐘散,配合苓桂術甘湯後,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心臟病,偏頭痛,頸椎病,眼部疾病等出現的頭暈目眩伴頭痛,如果上述症狀是痰飲並瘀血引起的,那麼使用這個方子是比較合適的。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醫師黃繼斌一個潛心於中醫的小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