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心中會發出一種感慨,當我年輕的時候,有空的時候,佛緣沒有現在好,等我現在佛緣好了,我又周身不得閒,分身無術。有時想一想,我們很多人確實需要培植福報,就拿下個月要舉行史上第一座僧伽吒佛塔開光法會來說,儘管是為自己積福解脫作準備的一個極佳機會,有的師兄也很想參加,但卻沒有時間!繼續延伸閱讀:《
超級重大好消息(歷時整整兩年)》所以這是積福先行的一個實例,如果沒有足夠的資糧,解脫無疑就是一句空話!
但也許會有人說,我們天天說積福,是否是一種執著呢?下面我們就來聽下索達吉堪布是如何開示的:
若想事業順利、家庭和合、身體健康,必須要積累福德;
若想修行無違緣,不誤入歧途,必須要積累福德;
若想開啟智慧,乃至開悟、成佛,必須要積累福德。
許多人對佛教的認識,經常有一種誤區,認為“學佛就要不執著善,也不執著惡,一切皆空”,進而做什麼都肆無忌憚。
其實,空執也是一種執著,而且是最可怕的執著。佛陀曾說過:寧可執著“有”大如山王,也不能執著“無”小如芥子許。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我們必須要執著善的、對的,這就相當於渡河的舟船,在未到彼岸之前,不可能將它拋棄。
否則,剛到河中就把船給扔了,結果會怎麼樣相信你我都清楚。
所以,學佛務必要從取捨因果做起,切莫用“不執著”為自己造惡找藉口。同時,也千萬不要把積累資糧放下,畢竟做一點點善事的功德也不可思議。
《舊雜譬喻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到舍衛城乞食,來到一個女居士的家門口。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這位女居士戒行圓滿,她將飲食供養到佛的缽中以後,退到一面,恭敬而住。
這時佛陀為她說法:“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如是生萬生億,得見諦道。”意思是,種下一,可以生長至十;種下十,可以生長至百;種下百,可以生長至千,乃至生長至萬、至億……最終便能見到真諦。
女人的丈夫不信佛法,聽了佛陀的偈頌,就說:“沙門,你太言過其實了吧,施一缽飯,能得那麼多的福嗎?”
佛問:“你從哪裡來?”
他說:“我從城中來。”
佛問:“你見到城中的尼拘類樹有多高?”
他說:“高達四十裡,每年能收穫數萬斛的果實,它的種子就如芥子一樣,很小很小。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
佛說:“那要播多少種子,才能長這麼大的樹一升呢?”
他說:“不用不用,只一粒種子而已。”
佛說:“你太言過其實了吧?種一芥子,就能長到四十裡高,得十萬果實?”
他說:“真是這樣的。”
佛說:“大地無知,尚能成熟如是果報,更何況以歡喜心供養佛陀一缽飯了?這個福德,是無法衡量的。”
這樣一說,夫婦二人心開意解,當下獲得聖果。
現在有些人對積累福德,持不屑一顧的態度,口口聲聲說:“一切都是空性,求福德幹什麼?這是一種執著!”
如果你真有那麼高的境界,倒也可以。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但一切皆空的話,你不修善、不求福,同樣也可以不吃飯、不賺錢,可你平時又是怎麼樣的呢?
有些人喜歡走極端:要麼認為一切皆空,什麼都沒有,故沒必要積累福德;要麼對空性一無所知,認為一切都實有不變,進而生起百般執著,招致萬般痛苦。這兩種行為都是誤區。
要知道,萬法雖然皆空,但因緣是不滅的,我們還是要積如幻的福,滅如幻的罪,才能斷如幻的痛苦,得如幻的解脫。漢地的蕅益大師也說過:“以如幻根,緣如幻佛,滅如幻罪,生如幻福。”
假如你真正懂得了積福的必要,哪怕已怔悟空性,甚至獲得了佛果,也仍不會放棄行善積福。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往昔,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尊者雙目失明,衣服破了也沒辦法補,於是他大喊:“誰求福德?來幫我縫衣服吧。”
這時佛陀來到他面前,告訴他:“我希求福德,我幫你補衣服。”
一聽是佛陀的聲音,他嚇壞了,連忙說:“佛陀!我不是說您,說的是其他人。”
佛陀回答:“為什麼我不能做?成佛後也不能停止積福,福德越多越好。”
圓滿如佛陀,尚且如此重視福德,更何況是無們凡夫人了?所以,不管你的境界如何高深,為了自利利他,從現在起也一定要廣積福德。怎麼積福呢?就是要多行持一切善法,處處為他眾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