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做不到這幾點,就別往寶寶身上貼“熊孩子”標簽
 

觀看數:532 人

一位媽媽發愁地問: 羅老師,我家孩子剛2歲,可是簡直就是個熊孩子!哪裡危險就往哪裡跑。你要攔他,他還會打大人。他這樣算不算問題,是不是太多動了?還是我敏感了…… 很多父母都會將孩子的探索行為,視作“問

 


做不到這幾點,就別往寶寶身上貼“熊孩子”標簽 觀看數:532 人

 

一位媽媽發愁地問:

羅老師,我家孩子剛2歲,可是簡直就是個熊孩子!哪裡危險就往哪裡跑。你要攔他,他還會打大人。他這樣算不算問題,是不是太多動了?還是我敏感了……

很多父母都會將孩子的探索行為,視作“問題”。其實,大部分這個年齡的小孩,都有類似表現,是完全正常的。兩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快速發展期,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索欲。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而父母出於保護孩子的需要,很容易會過多阻攔了孩子的探索行為。孩子還無法流利地用語言表現自己的想法,於是就付諸行動,“打了父母”。

給這類父母的建議,就是去嘗試把孩子的行為“概念化”,替孩子表達出來。具體做法就是:

❶孩子的探索行為,都是出自他們賴以生存的遊戲本能,都是合理且應該被滿足的。父母要做的,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探索環境,提醒必要的規矩,比如不能打擾到別人,或者幫孩子做好排序、時間上的管理等,而非粗暴阻攔。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❷當孩子的行為的確存在危險性/不合規,需要阻攔、又遭到孩子反抗的時候,請採用句式:“媽媽做了(某某事),你覺得(開心,害怕,生氣)……”。如此給孩子的行為一個語言邏輯上的描述,給孩子的情緒一個實實在在的名字,孩子的焦慮就有了落腳處。於是,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變得可控。

❸情緒得到緩衝後,父母再用溫和堅定的方式,去給孩子示範可以接受的行為是怎樣的。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理解與安撫,探索行為又能夠得到滿足,等於身心發展得到了一個非常舒適的容納之地。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安全感得到了建構,心智也得以促進。

上面這位父母之所以被此類問題困擾,只是未能讀懂孩子這個階段的需求,於是判定自己的孩子就是個“熊孩子”。

細細品,“熊孩子”是個有意思的詞。一般,對於太頑皮、不聽話的孩子,尤其是倔強的、反復違背父母意志的孩子,父母都會冠之“熊孩子”之稱。似乎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無力的父母。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父母搞不清孩子身心發展的合理需求都有哪裡,找不到回應孩子的恰當方法,內心充滿焦慮、無助。為了逃避這種焦慮、無助,以及深深的挫敗感,於是把問題歸結為:這孩子的確太頑皮了……這樣,父母把問題推給了孩子,自己也才能好受些。

從這個角度說,不接受孩子的“不好”,其實是父母不接受自己“不好”的那一部分。若父母能夠放下要做“完美父母”的需要,接受自己的挫敗、無助,也才能真正蹲下來,去平視孩子,去接受孩子的全部。

如果我們學不會接納孩子的頑皮、各種“熊孩子”行為,就一定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阻滯。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如果孩子的探索受到阻斷,那麼可能會產生以下影響:

❶ 會影響孩子的體能發展。“探索”一旦被大人定性為瞎玩、胡鬧和搞破壞,那就意味孩子正常的遊戲和學習受到阻礙,體能發展則將最直接受到影響。

❷ 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因為孩子手部精細動作是孩子後期學習興趣、探索欲望等良好發育的基礎。探索頻繁被打斷的孩子,進入學齡期後,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毛毛糙糙等行為。

❸ 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過於壓抑、或者過於逆反的情況。

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那些動作的操作對孩子的耐心、堅持、自信心等均有促進作用,因為每一次成功的動作操作,對孩子而言都是一次美妙的成功體驗。而耐心、堅持、自信與自尊的品格,也將是孩子以後社會化交往的基礎。

如果當孩子一有探索的嘗試,父母就上前干涉,在探索中一遇到困難,父母就替孩子克服,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面對挫折時,會條件反射要找爸爸媽媽。父母保護過度,使得孩子缺乏探索,也就無法獲得成就感,自信心也無從建立。

另外一個可能出現的極端是,在家庭中孩子的探索欲求未得到滿足,他們一定會尋求其他機會去進行探索,去尋找機會去昭示自己的獨立意志,這種時候,孩子的行為更容易失控、過當。

面對熊孩子們的調皮探索行為,比制止更好的做法是什麼,這裡再簡單說一下。

❶ 運用轉換技巧,巧妙溝通

在孩子1歲半以前,滿足孩子的探索需求,基本不需要擔心把孩子慣壞。之後,父母則可巧妙地將規則引進來了。

拿玩水為例。當孩子玩得不亦樂乎而父母認為該停止的時候,直接打斷或者阻止,絕不是好辦法。我一般會說:寶貝,今天我們玩10分鐘的水,然後我們要下樓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那樣也會非常有趣的。這裡,父母其實是在用其他事物,將孩子的注意力悄悄地在進行著轉換。

實際上孩子懂得權衡的,如果一天的時間她都花在玩水上,她會覺得後面很多的活動都參加不了,那可不行呀。慢慢地,孩子就會有這樣的意識:如果我遵守了這個規則,那麼我享受到的快樂和自由就會更多。於是,孩子也就開始學習遵守規則了。

❷ 保護性撞牆

所謂保護性撞牆,即給孩子探索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和決定,同時允許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但在孩子磕磕碰碰的整個探索過程中,父母要扮演好觀察者、引導者和保護者的角色,向孩子指出探索對象可能存在的“危險”。

執行保護性撞牆的時候,父母切記不要以高明自居。比如,少說不。在阻攔孩子做危險動作的時候,說再多的“不”都沒有意義。因為對孩子而言,“不”和“好”是一個意思。孩子先看到的是你的表情,而不是你的聲音。

3歲以前,保護性撞牆會更多被使用。因為孩子單一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他們必須要親身嘗試才能獲得對外界的認知,講道理沒用,他們更不會因為所以的推理。到3歲以後,孩子思維開始能夠逆轉、從一維到多維,就能體會到多種解決方法、多樣選擇的存在。此時,父母則可以在孩子遇到問題、或者面對一項探索的挑戰時,啟發性地問孩子怎麼辦,或者和孩子一起討論,多聽聽不同的觀點。最後,再執行保護性撞牆,將最後的選擇權留給孩子,讓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父母則守護在孩子身邊。

 


 
 
   

 

 


 

 

熱門推薦

 

 




 

 


 

大家都在看



這裡滾動定格
首頁
做不到這幾點,就別往寶寶身上貼“熊孩子”標簽
  

 

 

聲明:Love分享 生活網,網站內容均從網路上收集或網友提供,內容的完整性正確性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本站嚴禁使用者發表侵害版權或智慧財產之內容,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右方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  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規則   | Facebook隱私權條款   | 隱私條款 | 侵權舉報 | 著作權保護 |   聯絡我們 |   廣告合作 | 模具管理